院优秀典型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所长王祖望典型事迹

日期:2025-02-13

|  来源:动物所【字号:

老骥伏枥承重任  笔耕不辍《大典》成

——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所长王祖望


王祖望,1935年4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6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著名动物生态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动物研究所所长。曾获首届中国动物学会长隆成就奖、青海省科技进步奖、青海省政府“优秀专家”、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动物研究所首届杰出贡献奖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3年,八十八岁高龄的王祖望先生荣登“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提名人选。

退休之后,王祖望先生任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动物学报》主编。按常理,他应该比较悠闲惬意地过渡到晚年生活。但他却承担起令人望而却步的《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纂工作。

这是建国以来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并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工程出版规划之首。王祖望先生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组织了一批时年平均年龄72岁(最年长的85岁)的动物学各领域专家,编纂工作历时九年,共收集整理了近4千卷(册)古代文献资料,从中考证厘定了1界、16门、50纲、206目、622科、1500多种中国古代动物。他带领着这批老专家团队,克服了年老体衰、耳聋眼花、疾病缠身和拗口难懂的文言文等重重困难,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在繁重的编纂过程中先后有8位专家因病离世;克服了工作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资料中,认真研读、仔细梳理。终于,在2016年,这部逾900万字的巨著正式出版,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动物资源所进行的一次穿越时空的调查研究。

从古稀到耄耋,每个工作日,王老总是背包在肩,乘公交、坐地铁来办公室。一进门先用他那中气十足的嗓音道一声:“早晨好”,然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或在计算机前躬耕写作,或在陈旧的写字台前阅读古代文献。除了短暂的午餐时间,基本一坐就是一天,目光始终停留在文献或计算机屏幕上。每次编委开会时,他的开场白就是“老伙计们,我们又见面了!”一句温馨的别样问候,包含着关心、惦念和鼓舞,顿使会场气氛和谐、轻松。当某个编委取得工作进展,他会不吝热情给与表扬;当发现工作有误时,也会直言不讳的指出。当遇到问题争执不下时,他会在充分听取意见之后,分析探究,最后拍板定音,令所有编委心服口服。

在王祖望先生人格魅力吸引和有效的组织领导下,这群老科学家用最后的生命之光,照亮了古往今来的动物科学之路。直到现在,只要谈及这些老伙伴,他总是眼含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带领着《动物分典》编纂委员会这个团队,描述的是一幅中国古代动物的画卷,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充满智慧闪光点的动物学史,传承的是古代和现代动物学知识巧妙的链接。他带领这批老科学家用自己老迈的双肩担起了科学传承的重任,用昏花的双眼梳理着一部又一部的古代动物学著作和资料,用自已的晚年甚至生命为动物科学的后代研究者铺就了古今动物学通路。

重任完成后他说:“是兴趣与责任伴随激励着这支年逾古稀的编纂队伍,在历朝历代涉及到的动物典籍中挖掘出我们民族引以为傲的闪光点,从中领略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整理编纂完成了《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这样一部巨著”。这种不贪功、不为利、心如止水鉴常明的心态,让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泪湿衣衫。

众多荣誉的背后是他多年来孜孜不倦的钻研奉献与毕生求索。从动物研究所所长职务上卸任以后,王老先后承担了生态学名词审定、动物研究所所史主编和《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主编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受生态学会委托及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他担任生态学名词(释义版)审定委员会主任,经过5年的辛勤合作完成审定工作,获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授予“突出贡献奖”。他始终关注研究所的科研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战略布局等方面,为研究所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言献策。

他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对科研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退而不休、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奋斗不止。这份追求真理、永不停歇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典范和时代楷模。


(供稿:动物研究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