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 老有所为 构建和谐奋进的集体
| 来源:南京土壤所【字号:大 中 小】
南京土壤研究所离退休二支部成立于1990年,共有退休党员86人,平均年龄72岁,全部由原来在科研一线工作的退休人员组成,具有高学历,高文化层次的特点,具有党性坚强、作风过硬,政治、威望、智力、时空等多方面的优势。近年来,该党支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改革发展、服务全所这个中心要求,积极组织离退休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学习教育,积极组织离退休党员开展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动,把党的旗帜举起来,让党的声音响起来,党的形象树起来,充分发挥了离退休党员的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特别是在党委领导下,依靠离退休职工委员会下的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利用多年积累工作经验和知识,发挥余热,使离退休党员的晚年过的有意义,有色彩,做到了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一、抓支部委员会建设,建设作风过硬的战斗集体。
该党支部始终保持着团结奋进,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近几年来,随着离退休老同志队伍的不断扩大,离退休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二支部及时改选了离退休党支部,支部委员由原来的党委书记、纪委副书记、研究室主任等有经验的同志担任,进一步夯实了支部的领导力量。7名支部委员对支部的重大事情,采取民主协商、集体研究的方式决定,从不搞个人说了算。坚持定期召开支委会,该支部委员认为,支部是党员之家,支部委员就是党员的家长,就必须履行好家长的义务。离退休党员因年龄和国家政策的规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修身养性、颐养天年,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是,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员,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支部委员在组织党员学习、外出参观等方面,积极带头,身体力行,做出了表率。每次组织党员活动,支部书记张敬森同志总要在家里打上几十个电话,通知到每一位党员,认真组织,确保参加活动的人数,使支部工作能够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顺利进行。此外支部委员多年坚持前往探望在医院或长期生病在家的党员,送上学习材料,传达党委信息,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支部组织委员谢思琴同志发扬风格,义务奉献,积极组织每次的支部活动,让大家每次都能高高兴兴,顺顺利利地开展支部活动。
二、抓理论学习,建设思想过硬的离退休党支部
在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离退休二支部按照要求,积极参加党委组织的各种活动,定期不定期地过组织生活,开展讨论、拉家常、交流思想等活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明显提高,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普遍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发挥了离退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支部全体党员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牢记宗旨,与时俱进,离岗不离党,人退心不退,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旺盛的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每年定期组织党员参观学习2次,近几年先后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革命教育基地。同时按照所党委每年的安排,坚持注重引导,激发活力,党支部团结和带领老同志积极参与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近期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所战略研讨等工作,与党委部署保持一致,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离退休二支部党员积极捐款19750元,同时踊跃缴纳特殊党费,全支部累计缴纳特殊党费达24638元,其中缴纳特殊党费超过1000元的有11人。显示出了党员在关键时候的模范作用。
三、牢记党员身份,坚持老有所为,退休不褪色夕阳无限美
1.发挥余热,教育年轻人树立严谨的科学道德和正确的工作态度,做好传帮带工作,
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纪念马溶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活动。2008年11月19日,支部为年轻职工和研究生举办“献身科研、追求真理,学楷模、成英才”报告会。马溶之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首任所长,我国杰出的第一代土壤学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马先生生前指导过的学生--土壤制图专家、二支部党员李锦同志应邀作“恩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的报告。报告围绕与马溶之先生生前交往的点滴往事展开,但于点点滴滴的平凡中却融入了马溶之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学术思想、宽广的为人胸怀以及严慈的长者风范,全面而客观地再现了这位在土壤学界享有盛誉和崇高威望的前辈。通过报告呈现出的马溶之先生不畏困难、艰苦创业、严谨治学、鞠躬尽瘁的科研态度给广大学生和青年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更深刻的启示。
二支部党员徐琪、谢建昌、高以信、丁昌璞、杨苑璋、钮季文等老同志还与我所青年职工与研究生代表共计40余人举行新老交流座谈会。经验丰富、热情主动的老党员对年轻一代提出了“宏观着眼、微观着手”、 “敢于吃苦”、“打牢基础”等要求,年轻一代也表示要紧密结合自身当前开展的科研工作,科学地提升自己的工作、学习质量,通过老一辈开创的学术先河,更好地开拓和推进土壤科学事业。二支部党员刘光崧研究员根据自己多年的积累和发现的问题,为青年职工、研究生和图书编译中心的全体职工做题为“科研数据处理中的几个问题”专题报告,围绕当前期刊论文中出现比较普遍且影响科研数据质量的五个问题展开阐述:(1)数字不修约,有效数字任意增加;(2)量和单位乱用,不符标准;(3)表格和坐标图不严格、不规范;(4)统计分析应用或解释错误;(5)个别对待科学数据不够严肃。报告最后还就改进途径给出了介绍,建议青年科技工作者既要加强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同时也要做好“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表示及其应用”和国家标准“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等的学习领会。参加报告会的青年职工和研究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认为本次报告会不仅举办得及时,而且内容丰富、论据翔实、针对性强、普适度广、阐述清晰、实效突出。另外高级实验师曹亚澄和黄钺利用返聘的机会将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分析测试技能毫不吝啬的悉授给年轻人,帮助年轻人成长。
2.认真组织,老有所为,再做贡献
二支部结合支部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老科协中的骨干和模范作用。南京土壤所2006年1月在中科院在宁研究所中第一个正式成立了以老党员龚子同为理事长的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老科协会员中有二支部党员60多人,占到二支部党员总人数的70%,其中原所党委书记、支部委员杨苑璋同志兼任老科协副理事长,其它支部委员也全都是老科协骨干会员,在老科协组织中发挥先锋作用。按照所党委和离退委的部署,二支部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带头组织开展老科协各种活动 3年来根据本身特点、坚持老有所为,再做贡献,瞄准社会需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测土配方施肥。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以县为单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是新农村建设和为三农服务的重大举措,在老科协理事长,党员龚子同领导下,组织了一支包括朱其清、刘元昌等专业齐全,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专家团队,对江苏省技术主管到6个县的现场提出指导意见,促进了江苏省测土施肥工作的健康发展。与此相应的,在土壤所长期从事土壤—植物营养缺素图谱研制的基础上,由原党委书记杨苑璋同志牵头,以挂历为载体,自行设计了精美的2008年年历,进行测土施肥的科普宣传,发行5000册至江苏各地,还寄送中央领导,受到好评。
2)推广香根草技术。徐立煜、张绍德等老党员,鉴于香根草有防治水土流失和治理水体污染的功能,利用本所研究香根草已有10多年历史的优势,十分重视香根草的开发和应用。2006年香根草专家组与大丰县合作,探索香根草的耐盐性。2007年与南京国土局合作,开展“香根草生物工程技术在南京市露采矿山复绿工程中的推广与应用”,并用自繁的草苗作了山体滑坡护坡工程。同时,向省府提出了“采用香根草生物工程技术实施太湖污染环境的治理与优化”的建言献策,受到原江苏省张桃林副省长的重视和批转科技厅立项。
3)文献编辑。为了颂扬学术前辈艰苦创业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受所领导重托,由以老党员和老专家为主的30多位老专家,编辑出版了《马溶之与中国土壤科学—纪念马溶之诞辰100周年》一书。其中有路甬祥等8位院士的题词,4位院士撰写纪念文章。文集的出版回顾和颂扬了马先生艰苦行进中所作的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和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对土壤界,特别是年轻一代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老科协会刊《五色土》是老科协内部交流和对外宣传的载体。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党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体现老科协性质和宗旨,对会员有引领作用;所情要闻、学术论坛、建言献策、海外见闻、文体活动、老年保健、诗情画意等栏目,兼具新闻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又贴近本所老年群体生活,可读性较高。每期出来,许多老同志都从头至尾一字不漏通读。有些文章还被外界报刊杂志多次转载。《五色土》发放面也在不断扩大,刊物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了所党委的政策,增进了内部的凝聚力。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9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Email:lituixiu@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