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先”典型·正能量

矢志不渝,心系聚变研究事业

日期:2009-10-20

|  来源:合肥研究院【字号:

邱励俭研究员是我国著名核聚变研究专家,曾任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副所长、合肥分院院长,党的14大代表。2001年退休。

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为推进我国的大科学研究和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探索我国大规模利用和发展核能的途径,为我国在国际聚变能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在改进托卡马克及探索其它途径方面做了许多有特色的工作。2001年后,他在工作和人事关系上是退了,可仍然心系聚变研究,坚持为推进这一事业耗费心血,特别是为我国的聚变研究溶入国际学术界,为培养新一代聚变研究人才,继续作了不懈的努力,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普遍赞扬和尊重。

一、建设大科学工程,推进我国大科学研究

合肥有两个大科学工程: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和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邱励俭是参与主持和领导这两个工程的重要科学家之一,对推进我国的大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合肥热核反应实验站正式组建,主要是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和受控核聚变的理论实验和工程研究工作。同时,进行8号工程即新型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建设。邱励俭负责了实验站的组建工作,并主持8号工程的设计。1978年,在实验站的基础上组建了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邱励俭任副所长(当时无所长),主持核聚变研究。1984年,邱励俭领导完成了建所任务,同时组织建设了小型托卡马克HT-6B、中型托卡马克HT-6M、多极器托卡马克MPT-X和热电子环磁境HER(均为8号工程的内容)。科研人员在这些中小型装置上做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工作,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使等离子体所成为世界上可数的中等核聚变研究基地之一。九十年代初,邱励俭又和同事们引进了俄罗斯库尔哈托夫原子能研究所T-7超导托卡马克,将其改造成为HT-7超导托卡马克,并在这一装置上做出了十分有意义的物理实验,从而导致了后来的大型超导托卡马克HT-7U的建设,使中国的核聚变研究进入了世界前沿。

1984-1990年,邱励俭兼任了中国科大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工程副总经理。他组织协调了科大和合肥分院的工程技术队伍。他具体负责编制工程的扩初设计,并参与了加工、安装、调试等整个建设工作。这项科学工程历经6年,在核定经费6000万元限度内全面建成,达到了设计指标,于1992年通过了国家验收。后获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八十年代起,邱励俭就致力于聚变-裂变混合堆的研究。1986年,他任国家高技术计划能源领域聚变-裂变混合堆专家组组长,进一步推进混合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1990年,他领导的课题组提出了混合堆概念设计的思想。1995年,他与同事们一起完成了混合堆的概念设计,这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从1990年起,邱励俭还把研究的重点部分地转向处理裂变反应堆乏料中的高放核废物(裂变产物及锕系元素),取得了一些突破。他还对外中子源驱动器做了各种探索,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这些都为进一步的混合堆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二、参与筹划国际合作,为高层决策提供咨询

托卡马克实验堆ITER,是当今国际上的重大合作项目,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国的聚变研究已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要不要参加这个项目;以怎样的形式,怎样的步骤参加这个项目,是国家高层决策中面临的大问题,科技部必须提出祥尽的材料供国家参考。作为长期在这一领域工作的专家,邱励俭在退休后争分夺秒做了三件大事:

1. 2003年,受科技部委托,和霍裕平院士一道赴俄罗斯实地调研。他们访问了俄罗斯原子能库尔哈托夫研究所(该所是俄参加ITER项目的牵头单位),与正、副所长进行了深入交流,特别是了解了俄参加ITER项目的整个运作以及相关权利和义务的情况,写出了详细汇报材料,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了第一手参考资料。

2. 提出了制造中国的混合堆方案。邱励俭在调研中了解到:中国参加ITER后,只需付10%的费用,就可享有其全部知识产权;中国还可以用为ITER加工制造部件的收益,来抵付参加ITER应付费用的60-70%。他认为,可以根据ITER的经验,研制中国的混合堆。他认真思考,精确计算后,提出了以ITER为原型,研制中国的混合堆方案。这一方案成为科技部向中央报告的根据。他认为,这样中国可提前20-30年应用聚变能,这符合国家应用聚变能的能源战略。

3. 多次参加了科技部组织的论证ITER的讨论会,并与其他专家一起制定了我国参加ITER的方案、步骤与对策。同时,他又协助等离子体所制定了加工ITER部件的方案。

三、潜心著述,努力培养造就新人

邱励俭毕生从事核聚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他要把这些交给社会,交给下一代。从2001年起,他冒严寒战酷暑,开始了《聚变能及其应用》的撰写。四年奋战,三易其稿,终于2007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本书计100 万字,汇聚了等离子体物理、聚变堆设计的各个方面:堆芯、表面物理、加热与驱动、包层、磁体与电源、真空与冷却、材料、安全评估、经济分析及前景等。现已成为从事聚变研究的年轻人的主要参考书。

由于俄语翻译人才紧缺,在俄罗斯专家到等离子体所工作期间,邱励俭不得不承担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在与俄专家接触中,他了解到俄科学院西伯利亚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曾出版了20卷《低温等离子体系列丛书》。这套书实质上是俄罗斯及前苏联在低温等离子体领域研究的总结。他阅后认为,值得向中国读者推荐。在俄方同意后,邱励俭日夜兼程,将其中的第20卷(总结卷),计70万字,翻译成汉语。这本书已处清样审查阶段,年内就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它为中国的聚变界带来了大量的新信息。另外,他还把第17卷“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也翻译成中文,等待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第20卷后再签订合同书。

培养造就新人,是邱励俭退休后念念不忘的大事。2002年,中国科大拟为研究生开一门新课:核物理与技术。但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就向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求援。研究院推荐了邱励俭。他一口答应下来,立即精心准备,编写讲义。这门课,他从2003年到2005年连续讲了三次,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后来又将讲义编成书,也已处在清样审查阶段,年内可由中国科大出版社出版。2005年,国内开始大规模发展裂变核电站。适应形势需要,中国科大又计划开足核能工程方面的四门课程,即除“核物理与技术”外,再加“核安全技术”、“核燃料”、“核燃料与核燃料循环”三门课。邱励俭又临危受命,承担了“核燃料与核燃料循环”的教学任务。他再次编写了讲义。从2007年到2009年,他连续讲授了三年。正是由于邱励俭等科学家的有力支持,一个既包括裂变也包括聚变,同时还有加速器驱动的核能、聚变-裂变混合堆的新型核能专业在中国科大诞生了。并由此导致20091月中国科技大学核科学学院的正式挂牌。

邱励俭还尽其所能为年轻一代工作。从2005年起,他就为等离子体所反应堆研究室的博士论文把关。有近20 位博士生的论文经过他的修改和指导。学生们感动地说,邱老师是退而不休,热心科教事业的科学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