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先专栏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刘铭庭

日期:2019-12-20

|  来源:【字号:

 

  最美支边人

  刘铭庭,男, 1933年4月出生,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退休干部、研究员,1999年12月入党, 1957年9月参加工作,1993年4月退休。他是联合国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两项获得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与干旱实用技术最佳实践奖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获中宣部、中组部等颁发的最美奋斗者、中共中央宣传部“最美支边人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六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全国老龄委“全国老有所为楷模”奖,中国老科协“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退休前,他潜心科研,献身边疆荒漠治理,做出突出贡献。退休后,他心系边疆地区农民,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老科学家不忘初心、科技报国、服务人民的政治本色。

  一、献身边疆,治理荒漠结硕果

  刘铭庭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在临毕业前一年到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实习。这次实习使他精神上受到洗礼,种下了献身祖国边疆科技事业的种子。快毕业时,他提笔向当时的国家高教部部长杨秀峰部长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投身边疆建设的炽热之情。很快,就接到了高教部的回信,1957年,他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工作。从此,他一生和新疆的科研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不管是冬天挖水渠劳动,还是野外搞科研,刘铭庭都毫无半点怨言。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一座高大的流动沙丘上,他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红柳。1960年,他首先宣布发现了“沙生柽柳”。1979年,这个新种被正式定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又称“刘氏柽柳”。

  随后,他陆续发现了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金塔柽柳和白花柽柳。刘铭庭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柽柳分类学家,还和同事们引种驯化成功130多种荒漠植物。

  上世纪80年代初,刘铭庭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红柳的育种育苗上。经过不断探索,他实验田里的红柳苗株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扦播育苗亩产也达12万株。

  如何将红柳研究应用到治理荒漠化这一国际课题,这一思考使刘铭庭开始了在红柳研究领域的“第二次起飞”。

  历史上三次被迫迁移的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1982年再次陷入“沙临城下”的困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策勒县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要在5年中治理流沙6万亩,植被覆盖率恢复到30%—40%。刘铭庭将自己多年研究红柳、培育红柳的成果应用在这个课题上,仅3年就完成了任务。

  1986年,刘铭庭与自治区计委签下“军令状”,在南疆花20万元恢复10万亩红柳,3年内完成任务。随即奔赴伽师、于田、策勒、民丰等县种植红柳。3年后,刘铭庭交出的答卷是:造林27万亩。正是利用刘铭庭创造的造林方法,新疆南疆恢复红柳400万亩以上。伽师县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红柳公园,全县盐碱化程度大大减轻,生产迅速发展,从一个全疆闻名的贫困县,一跃成为新疆粮、棉、畜生产十强县,棉花总产量居全国棉花百强县前30名,人均收入增长3倍。

  二、退而不休,心系农民帮致富

  为了找到一条既能防沙治沙、又产生经济效益的路,刘铭庭始终没有停下奔波的脚步。他在不断思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带领农民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新疆南疆地区各族群众生活还十分贫困。几十年中,刘铭庭围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走了7圈,行程40多万公里,对这片土地上的群众生活状况十分清楚,也十分心疼。他曾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资助贫困孩子。他也曾屈教授之尊,为农民理发、修表,甚至休息日在街边摆摊免费为群众修补塑料鞋。但他很快就明白,靠一人之力,终难解众人之贫。扶助农民致富,才能做到长治久安。

  1993年4月,刘铭庭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退而不休,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帮助边疆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上。

  1995年,刘铭庭去策勒县辗转拉了一万株红柳苗种植在新疆于田县七区九大队的流沙区,开始了50亩红柳大芸的中试田试验,他住在一个废弃的羊圈里,饮用水是小毛驴车从几里外拉回的涝坝水,在这样的条件下,试验获得了成功。

  1997年, 65岁的刘铭庭说服老伴、儿子与他一起来到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村一个沙窝子里,说服儿女举家筹款,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占地500亩的于田县大芸种植场。2003年,种植在红柳根部的肉苁蓉开始收获,亩产达100公斤以上,最好的亩产在200公斤。一亩沙地产出的肉苁蓉相当于天然林产出的数百倍。

  2006年,刘铭庭研究员受聘为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红柳大芸总顾问,先后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杭锦旗,乌兰布和沙漠的磴口县和乌海市,额济纳旗沙漠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张掖高台县、武威民勤县和酒泉地区,吐鲁番前进大队、解放大队、鄯善县推广梭梭大芸数十余万亩。2010年,刘铭庭老人听闻北疆阿勒泰地区遭遇特大雪灾后,向灾区捐款10000元人民币及5吨优质苜蓿干草和22.5吨玉米秸秆,通过当地政府,用这些现金和饲料援助了受灾最严重的清河县灾区牧民。2013年,刘铭庭主持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项目“ 和田地区梭梭大芸育苗技术及梭梭大芸高产种植技术研究”课题。 2017年5月,他被聘任为昌邑海洋生态与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被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聘请为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

  刘铭庭走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学技术,通过科普报告,街头宣传和技术指导,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现在,许多沙漠边缘地带都被农民种上了红柳和肉苁蓉,他的推广工作既绿化了沙漠,更让农民得到了收获,改善了生活水平,真是一举数得。在新疆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有人口18700人,每年仅种植销售大芸这一项目,就使社员人均增收500元。

  目前,刘铭庭研究员已在新疆和田地区推广柽柳肉苁蓉种植面积50万亩,逐渐使人工大芸代替了野生大芸进入市场。现在,农民已不再采挖野生大芸,滥采滥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力有效地保护了沙漠植被。除此之外,刘铭庭研究员还在新疆北疆、甘肃河西、内蒙古沙区推广梭梭肉苁蓉种植面积20万亩,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不忘初心,爱国爱疆

  刘铭庭研究员在“六五”至“十三五”七个五年计划中,承担了多项国家和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的重点科研项目,在我国荒漠植物研究、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以及荒漠生态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果,获国家、自治区等28项奖励。其中联合国奖3项,国家及省部级奖 25 项。还获得了2019年中宣部、中组部等颁发的“最美奋斗者”、中宣部最美支边人物、第六届自治区道德模范;2017年全国老龄委“全国老有所为楷模”奖;2016年获中国老科协首届全国十佳突出贡献奖;201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获全国沙产业优秀个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中科院竺可桢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刘铭庭老人说:“研究了一辈子沙生植物,我放不下它们,我的一生,就要做沙漠中的红柳,坚韧不拔,从枝到叶到根,在风沙和盐碱中为国家奉献芳华。”他早已忘了自己的年纪,忘了参加修建乌鲁木齐青年渠时,跳进冰冷河水中落下的腿疾。心系事业,心系农民。这正是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国家建设奋斗终生的科技工作者的毕生追求。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