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典型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戴立信

日期:2019-12-17

|  来源:【字号:

  牢记使命和担当,为科学信仰奉献一生的追梦人

  零陵路345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君谋楼报告厅内一场学术报正要拉开帷幕,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矍铄老者缓缓走了进来,在第一排找了个靠中间的位子坐下,取出笔和纸,与报告者会意点点头,便进入了聆听的状态。后排的学生们纷纷低声说,“看,戴先生又来听报告了”,不经意间,学生们都正了正身子……这就是年过九旬却依旧追梦化学的戴立信院士。

  戴立信,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1113日出生于北平,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毕业。1953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任有机所研究员、有机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顾问、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手性中国”化学成就奖,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终身成就奖,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等众多奖项。

  启航:扎根有机所,盛世壮志酬

  1953年,中央出台了“技术归队的政策”,戴立信应召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于当年6月分配进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就在这所中国有机化学家的摇篮里,戴立信开启了他的科研生涯。

  进有机所后,戴立信就开始协助庄长恭所长搜集有关高分子研究的文献,如有机玻璃单体的生成机理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单体的聚合机理等。之后,他参加了黄耀曾领导的金霉素科研组。黄耀曾对化学的挚爱及工作热情给他很深的影响。考虑到当时金霉素的绝对构型尚未确定,戴立信提出了用不对称合成方法来确定绝对构型的方案。最终,上海有机所研究的金霉素提取工艺与上海第三制药厂成功合作,使金霉素得到大批量生产。

  此后,由于国防任务的需求,他又全力投入硼氢高能燃料和氟油研究的组织工作,曾参与全国火箭推进剂研究规划,曾向国家建言硝基胍炸药研制,后列入国家规划。曾参与高空摄影胶片的攻关,实现了我国航空和航天飞行器可以用上自己生产的高空摄影胶片;曾独立开展了硼氢化反应的拓展工作和碳硼烷化学研究,诸如高级硼烷的衍生化反应、碳硼烷的合成及转化等。

  在有机所,戴立信以其踏实勤奋、真诚坦率和学识扎实的工作表现,赢得了同事和同行的认可和支持。而他,始终将第一代化学家汪猷先生“一旦功成千锤炼,不经意处百年愁”的14字箴言作为自己科研工作的座右铭,保持勤奋、努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高度:合成不对称,开环环氧醇

  1984年戴立信进入精力充沛的花甲科学壮年。他以一位成熟的科学家的敏锐目光,迅速捕捉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果敢地选择了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作为科研课题。

  不对称合成又称手性合成。一种手性药物的不同异构体,具有截然不同的药理作用,这就要求手性药物合成中尽可能保证高纯度、单一的手性异构体。以不对称合成为基础的手性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成为国际化学界竞争激烈的重要科研热点,至今仍方兴未艾。戴立信和黄量院士共同主持的“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为“九五”重大项目,其研究成果开创了化学领域的新局面。之后,戴立信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十年不到的时间内取得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化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国外知名学者多次在国际化学期刊,介绍戴立信的成就,评价他们发现的合成方法的重要贡献。他们发展的多项选择性反应已为国际化学界重要的工具书选用,其中有March的高等有机化学教科书以及《有机合成大全》《金属有机化学大全》和《杂环化学大全》等。

  戴立信的科学成就,奠定了他在国内外的科学地位。1993年秋,戴立信入选中科院院士,时年69岁。“六十岁学吹打(戴之趣语),七十岁成院士”,这段经历在中科院院士成长史中尚不多见。

  永恒:勤勉科研路,根植有机情

  戴立信有着科研管理的丰富经验以及在科研第一线长期的工作实践,因而熟知有机化学的全局发展。学术上的敏锐,使他善于发现、把握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从而被化学界同行称赞为“战略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托,1994年,他主持编著了《有机化学战略研究调查报告》一书,另与钱延龙合作主编了《有机合成化学进展》。2012年出版的《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化学(1982—2012)》一书中的有机化学篇由他和有机化学界的同仁共同完成。他关心国家战略问题,联合数位院士共同撰写了两份关于绿色能源和聚烯烃工业创新发展院士建议,表现出超前的科学思维和远见。后一建议在唐勇院士等人的努力下已得到很好的实践,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多项产品正在研发中。

  如今,耄耋之年的戴立信院士,仍坚持在科研工作岗位且硕果不断。2006年由戴立信院士牵头翻译的美国经典有机化学教材《有机化学——结构与功能》(第四版)一书在国内受到好评,并已脱销。2009年,与侯雪龙教授共同主编的《Chiral Ferrocene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 -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由德国Wiley-VCH出版社出版,那时,戴立信院士刚刚做完胃癌手术,为了不影响此书的正式出版,戴立信院士在病床上完成了全书最后的审校工作。2012年,与丁奎岭共同主编的《Organic Chemistry – 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由德国Wiley-VCH出版社出版,该书集结了国内外100多位有机化学各个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共同撰写。2012年为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30周年编写的《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化学(1982—2012)》一书,戴立信院士负责有机化学篇的编写。2017年,由唐岑博士翻译,庄寒异、戴立信审校的《神奇的葱蒜》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8年,94岁的戴立信院士在《化学进展》杂志发表了5万余字的综述《Ullmann反应百年纪念及近期复兴》。2019年,95岁的戴立信院士又和席振峰、罗三中等一起牵头翻译《有机化学——结构与功能》的第八版,全书约250万字,有北京大学,中科院化学所、有机所共10位教授进行翻译。在这些工作中,凡有署名的,他总是全力投入,不挂虚名。

  传奇:桃李满天下,人在性情中

  除在科研方面赶超先进外,他把满腔热情倾注于对研究生的培养。他一直鼓励研究生在听完学术报告后要积极提问,这样才能认真听,深入想。他一生指导的38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其中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4人,获百篇优秀论文的有2人;参加工作后有11人在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担任教授,其中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他的学生中也不乏科技创业人才,如楼柏良博士,2004年回国创业,2009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创立的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于2019A股成功上市。

  今年95岁的戴院士,依然在工作日到上海有机化学所上班,参加科学讨论会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基于对化学的热爱,他有时会因废寝忘食工作而累倒,但在医院略加调理后又会周而复始、坚持己见。为此,所里同事和他的亲人有时会用善意的谎言让他少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戴立信对“做好的有机化学”以及追求绿色化学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实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望百弄潮听涛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