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优秀典型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退休职工郭跃明典型事迹

日期:2025-02-20

|  来源:青海盐湖所【字号:

志愿同行  余热生辉

——记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退休职工郭跃明


郭跃明是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一名退休职工,也是青海盐湖所西安二部“向日葵”老年志愿者队伍的一名志愿者。退休后,他把志愿者服务和盐湖事业当作头等大事,不惧风险、冲锋在前,关注科考、主动作为,积极发挥余热,始终秉持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热情满满地投身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专业的“技术流”

摄影是一个发现美、记录美、传递美的过程。当镜头对准社会的变迁,当快门揿下精彩的瞬间,摄影就成了一种使命的传达和责任的担当。郭跃明是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做宣传、搞摄影已经有二十几年,他用自己的钱购置摄影器材,为盐湖所和社区拍摄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退休后的他,依旧喜欢背着“行头”,与摄影为伍、与相机为伴,穿梭在各个城市之间,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记录美景和乡土人情,与光影同行、与时间对话,为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留下珍贵的图片资料。近年来,郭老师拍摄了包含党建、科普教育、文体活动乡土风情、田园风光等在内的各类作品几十余部,盐湖精神、基层治理、社区教育都在他的照片和视频中熠熠生辉。他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切入点,按下快门,写下故事,每次拍摄的视频和照片都成为讲好身边故事,讲好科学院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这就是郭跃明别样的退休生活。

盐湖的“热心人”

天垂地阔,星夜茫茫。一顶帐篷、一辆越野车,一身“行头”,身处广袤无垠的高原,这就是郭老师在野外的日常,他是盐湖事业的“热心人”,先后两次跟随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进入西藏、新疆实地科考拍摄。留下了多达500G的4K珍贵影像素材。他无畏年龄,无畏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无畏滑坡、泥石流、地下暗河、断层破碎等不良地质,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奔腾行走气势恢弘,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科考队员们的每一步足迹,用视频和照片传递着科考队员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动人精神。

建党一百周年,他与其他几位志愿者先后到西宁本部、西安二部以及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对几十位退休老领导、老科学家进行了采访慰问,录制了宝贵的音视频资料。他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为青海盐湖所在“七一”庆祝大会献上了长达30分钟的历史回顾影片,使科学家精神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炬永世相传。

社区的“好帮手”

2021年的寒冬,突发的新一轮疫情,让古城西安被迫按下“暂停键”。而此时的郭跃明也因脑梗刚出院没几天,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身先士卒、“疫”马当先,与志愿者们共同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从核酸采样到物资搬运,从帐篷值守到医疗垃圾运清,从静默服务到为居民送菜……他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顾刚出院还需休养的身体,用镜头捕捉记录志愿服务队的默默坚守与人间大爱。视频中的一声声“西安加油!”,激发出志愿服务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决心,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增强了大家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心。进单位、进小区,红色游学、警示教育、百家宴、邻里节等各类活动中都可以看到郭老师的身影,他将志愿服务送到了盐湖所西安二部的各个角落。同时,郭老师也受邀走进社区举办手机摄影知识课堂,以自己多年积累的优秀摄影作品为例,从光影、人像、风光、后期等方面,对手机摄影的实用技巧进行了细致讲解。以摄影为媒,用镜头发挥余热,用特长服务社会,为基层治理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职,初心永炽热。”这是郭跃明的座右铭。近年来,郭跃明用自己朴实的行动和手中的相机,为盐湖科学研究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在精准扶贫、盐湖档案整理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他还发稿30余篇,微视频50多条,其中推送的微视频《基层党建》在中科院离退休局举办的“喜迎建党100周年”微视频、摄影作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盐湖所电大同学四十年聚会掠影》荣获三等奖;在中科院兰州分院举办的“红心向党,诵赞百年”诗歌朗诵大赛中,参赛作品《七月诵歌》荣获二等奖、《中华颂》荣获三等奖。《盐湖研究》期刊封面多次引用他拍摄的照片。

郭跃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奉献精神,也诠释着盐湖精神。“只有退休的年龄,没有退休的责任。”他选择力所能及的发光发热,将自己的特长与热爱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公益事业和盐湖事业贡献“银发”力量。他用相机传播赋能,记录社会正能量,储存卡中上万张照片就是他志愿精神最好的证明。


(供稿:青海盐湖研究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