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兰友
4月15日,是黄兰友先生诞辰纪念日。
黄先生是我国研制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提议人、总设计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中型、第一台大型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是开创我国电子显微镜仪器事业的第一人。
时过多年,再次回望黄先生一生历程,更深刻的领会到,他所做的贡献,绝非几个“第一台”能够概括,也更由衷敬仰他的战略谋定和高瞻远瞩。
毅然回国,做中国人自己的电子显微镜。1958年,29岁的黄兰友在德国杜宾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新中国的怀抱。面对苏联专家“中国十年内做不了电子显微镜”的妄言,他大胆提出“做中国人自己的电子显微镜”。仅仅3个月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中型电子显微镜,性能指标甚至优于当时德国总统Pieck送给毛泽东主席的静电式电子显微镜。1959年,黄兰友再攀高峰,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分辨本领更高的我国第一台100KV大型电子显微镜,这台显微镜也成为中科院向建国十周年大庆献礼的重要科研成果。自此以后,我国透射式电子显微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众多里程碑式仪器研制成果中,都饱含着黄兰友先生的智慧和贡献。
着眼长远,坚持走工程化产业化之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黄先生最早提出实现“电子显微镜产业化”发展思路,他认为“没有电子显微镜的产业,电子显微镜的研制就是空中楼阁”。黄先生主导了从美国AMRAY公司引进成熟商品化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工作,并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电子显微镜产业化工程技术人才。1985年,顺利推出第一台AMRAY-KYKY1000B扫描电子显微镜。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规范,连续五年在国际招标中中标,该引进项目成功实现了我国大型精密科学仪器从设备引进向技术引进的转变,也被科技部列为80年代国家重大引进项目的成功典范。
不遗余力,培养电子显微镜专业人才。黄先生认为要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的目标,关键因素在于人才队伍。他不遗余力重视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团队的培养,创造多种机会送技术人员到国外去参加展会、到企业参观学习,加强国际化交流,了解国际前沿趋势。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他分批选派了十几名员工到美国AMARY公司进行培训。为提升年轻技术人员基础理论水平,黄先生利用下班时间亲自进行教学辅导,并多次选拨优秀的年轻骨干送到他德国母校去学习。英语口语不过关,他就在自己家里开口语班进行辅导。黄先生为我国长期拥有一支优秀的电子光学技术人才队伍,使我国的电镜技术能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电子显微镜是被科技日报列为制约我国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现在看来,黄先生当年的所思、所想、所为,解决的正是我们当前重启新的举国体制所要突破的“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也正是因为他对我国电镜事业的开阔眼界和长远战略眼光,为我国电镜技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告慰黄先生:您生前一直努力想要实现的愿望“研制出我国自主的场发射枪扫描电镜”,我们已经完成,并在去年底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中得以高分通过,获得好评,短时间实现批量销售,合同额达到2千多万元。
音容宛在、风范长存。黄先生留给我们宝贵的技术积累、无穷的精神财富,一直在感染和鼓励着如今的科仪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完成他未竟的电镜事业。
六十年的努力,数代人的坚守。从中型电镜、大型电镜、DX2、DX3、DX4、DX5、到AMRAY-KYKY1000B、KYKY2000、KYKY2800、KYKY3000……再到今天的KYKY8000、KYKY8100,实现关键“卡脖子”领域重大突破,并占有一席之地。借此,向黄兰友先生、向为中国电镜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前辈们表达诚挚的敬意!
科仪人将在追思中积聚力量,在传承中坚定前行,在创新中续写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