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中医说开去……

来源:理化所退休职工 宫丹云 时间:2022-02-17 字体大小:[ ]

  一听"老中医"三个字,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神奇而科学。大唐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大医精诚”,我个人理解“大医”乃大国之大中医,“精诚”乃行医之道也,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德艺双馨。“大医精诚”已成为国医经旨。这比起希波克拉底誓言不知要精练多少倍。

  提起老中医我就肃然起敬,他们救人于水火,妙手回春。中医可谓源远流长,扁鹊、华佗、张仲景耳熟能详;电视剧《神医朱丹溪》、《大明医圣李时珍》展现了国医的悬壶济世。

  当前流行一句话,叫做"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糊糊涂涂地活"。看似中医比西医强啊,不是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吗?其实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有些西医医生即使依靠各种尖端仪器也做不到让人明明白白地死,有些中医医生只会“问”,不会“望、闻、切”,也做不到让人糊糊涂涂地活。原因就是:这些医生不再刻苦学习,不再认真实践,不再精益求精了。一句话:不钻研业务,只为挣钱。当然,也有更多的好医生,他们心系患者,救死扶伤,是人民健康的守护神,比如百岁国医大师陆志正;比如“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吴天一;比如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他们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是战士、是榜样、是力量,我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其实,作为医者就应该让人"明明白白地活",能做到这点全凭本事。医术精湛的西医,医道高超的中医,就有这个本事。

  本事是怎么得来的?修来的呀!十年磨一剑,没有"寒窗苦",不做"苦行僧"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天赋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修炼、是勤奋、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在医学行当上,特别是中医。中医不比西医,更不比文艺,它更注重实践。你看,现在有多少中医医生会号脉呢?老中医把手往你的脉上一搭,就知道你的五脏六腑,筋骨血脉哪里有毛病。没有多年的积累,不动脑子去琢磨,能做到吗?做不到。""字并不是说他年龄有多么老,而是说他的经验有多么丰富。经验靠日积月累,累积就有年头,年龄必定长(zhǎng)些。刚走出校门的中医医生大部分还是有所欠缺的。

  再继续从老中医说,就要扯到绘画上了。

  归洪璋老师是中国科学院老年大学的中国写意山水画老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他出了多本画册、长卷,他的画被多国人士收藏。归老师有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了,他带的研究生、老人、儿童,都对他的讲课赞叹不已。他调侃自己是"老中医",通过他对学员作业的点评,我感觉这个比喻是恰当的,他就是画家中的“老中医”。

  归老师点评作业,其实就是在给我们把脉。他看一眼作业,就是把手搭在了我们的“脉”上,就能看到我们的作业存在什么毛病。毛病是怎么产生的,究其根源,然后告诉我们如何改正。这不就跟老中医诊断病因是一样的吗?不同的是他诊断的是画,二者都是有针对性的,只不过一个是治病救人,一个是治我们作品的毛病,而且都是药到病除。

  通过多次点评,我知道了自己画画的问题所在,技法的欠缺,笔墨的不足,心态的不沉稳,以及努力方向,我还学到了同学们的优点。

  行医多年的老中医得到了患者的爱戴,教画多年的归老师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尊崇。

打印】【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