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回忆刘瑞玉先生

日期:2020-08-28

|  来源:海洋所 任先秋【字号:

  刘瑞玉先生192211月出生于河北乐亭,19458月毕业于辅仁大学生物系,后经人介绍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任助教,1946年进入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动物所的张玺所长安排他做沈嘉瑞教授的助手,从此,刘瑞玉开始了他的甲壳动物研究。

  195081日,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原北平研究院动物所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人员连同全部图书、仪器、标本都随张玺所长调来青岛。

  刘瑞玉先生与张玺所长等人一起从北京来到青岛,是组建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的28位建所元老之一。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使他进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和新的研究领域,也成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刘瑞玉先生对海洋所的建立、建设、发展,立了不朽的功绩。

  刘瑞玉先生于1984-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甲壳动物学家,他在一生的科研工作中,主要贡献是:

  

   一、甲壳动物区系分类和生物多洋性的研究。  

 

  自青岛海洋生物室成立,刘瑞玉先生就开始进行中国海生物种类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上世纪50年代从黄渤海沿岸到海南沿岸,他们的采集都是自带行李,自备干粮;在海南出海调查,常坐牛车。在那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们都不叫苦,不叫累。为了赶潮水,常常摸黑或半夜就起来,从没有抱怨。之后,刘瑞玉先生又领导和参与多項海洋调查,集累了大量标本。

  在甲壳动物区系分类研究方面,据说刘瑞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与甲壳动物研究的创始人、恩师沈嘉瑞先生有个约定,沈老先生主要是从事蟹类研究方面,而刘瑞玉先生则主要是从事虾类方面的研究,互

  干预。

  后来随着海洋调查和研究的深入开展,刘瑞玉先生的研究涉猎到甲壳动物的各个领域,加之刘先生兴趣广泛和学术远博,必建立一个专业的班子,来适应工作的要求。王永良先生是一直跟随和陪伴刘瑞玉先生工作的,从中国沿岸带到海面出海采集、样品分析等等,后来主攻甲壳动物口足类和异尾类的研究。

  由于海洋调查的开展,大量的蟹类标本待分析研究,刘瑞玉先生就专派陈惠莲女士去北京中科学院动物所向沈嘉瑞老先生求教和学习,后来她主攻海洋蟹类的研究。在此期间方修斌、范振刚、许界善等先生也配合采集和分析工作,俞丽韵、孟昭竑和后来的屈柯柯做生物绘图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中国动物志》编写工作的开展,王绍武先生从底栖生态組调到甲壳組开展糠虾类的研究,任先秋先生从贝类生态組调到本組研究围胸目蔓足类,后来又从事端足类的研究工作。

  后来,李新正入所研究隐虾类,沙忠利作为刘先生的助手调入研究鼓虾类。为了扩大和充实甲壳动物分类学的力量,刘瑞玉先生招收了大部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成为后来甲壳动物分类学的研究骨干:刘恒博士研究涟虫类、蒋维博士从事蟹类研究、于海燕和安建梅博士研究等足类、刘文亮博士研究螯虾和海蛄虾类、张昭硕士研究龙虾类,及后来入所的研究生们都为甲壳动物区系研究做出努力和贡献。

  在刘瑞玉先生的組织领到下,他们沿着中国海疆进行了全方面的海岸采集,从鸭绿江口,到南海的西沙、南沙群岛;全国海洋普查等多项国家调查,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及目前进行的远洋深海调查等,都留有刘瑞玉先生研究团队的足迹。

  他们收集的标本大大的丰富了馆藏,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甲壳动物区系分类研究论文数百篇。他们完成和将要完成的中国甲壳类‘动物志’有13卷。刘瑞玉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动物志--蔓足类卷》为迄今东亚最完整的文献。

  刘瑞玉院士建立了、指挥和领导了这个团队,他和他的合作伙伴及学生们努力推动虾类、口足类的研究,开拓了海洋蟹类、蔓足类、糠虾类、涟虫类、端足类、等足类、异尾类类等空白类群的分类和区系研究,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令人欣慰的成就(论文、专著、志),他们都做到系统地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领域的成果,发现了很多新的分类阶元,澄清了很多种类存在的混乱问题,分析了各自类群在不同海域的区系組成及分布特点。增加了我国各海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度,为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分析世界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也为后人继续对甲壳动物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基础材料。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分类学在发展,近年又开展了分类领域的DNA分子生物的研究,将来更会有新人能拓宽研究领域。

  刘瑞玉先生的另一贡献:

  二、是养殖学的研究与对虾养殖和扇贝品种的引进。

  首先,是中国对虾生活史和育苗养殖研究:在童第周所长的建议下刘先生和杰出的生物学家吴尚懃合作进行对虾生活史和人工育苗的研究,获得对虾室内育苗成功为以后的对虾养殖打下基础。人们不会忘记“文革”“解放”了的他。那时,刘先生被安排到胶南养虾,这一机会使他熟悉了育苗、养殖生产的各种操做,他与陈清潮和许介善等同志,完成了对虾的育苗和养殖研究工作。那个年代,刘先生在海滩上能担70斤的鲜卤虫走上好几里路。

  在实际操做中,刘瑞玉先生获取了大量研究资料,画出了大批对虾各期发育图,这些都成了后来工作的基础。他搞清了对虾生活史和繁殖习性,1977年受国家科委派遣,同曹登宫先生一起去阿尔及利亚,首次成功培育出欧洲对虾仔虾,为国家赢得了榮誉。

  在以后的多年中,刘瑞玉先生领导或参加了多次国内外有关的会议,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有利的举错。在指导着养殖生产中,他能仔细听取在研究第一线的张乃禹、曹登宫等研究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了解相建海有关对虾实验生态学方面的新进展。在他的建议下,张伟权先生首次引进培育凡纳滨对虾,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人工育苗养殖成功。为这一优良虾种在国内养殖大发展打下了基础,目前已行成规模养殖品种。

  其次,是首次成功引进美国和日本扇贝。1981年,刘瑞玉先生在美国参加中美长江口合作研究计划会议后,带回了45枚海湾扇贝的亲贝,供贝类研究组实验,为同年张福綏先生再次引进打下了研究基础。同年又帮助日本大森信等协助进行了虾夷扇贝的引进工作,为扇贝品种的引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是海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创始人。刘瑞玉先生是海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创始人。他领导和创建了以崔玉珩、唐质灿和徐凤山等为主要力量的底栖生态組,主要承担着的全国海洋底栖生物调查項目。他们从中苏考查中学到了底栖拖网和取样的基本方法,在不断地完善探索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1958-196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完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其结果为全国后来的海洋底栖动物分类区系和生态工作研究,取的了十分宝贵的研究材料,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首次写出了反映不同海区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和生态特点,补齐了空白领域。在“中越合作北部湾综合调查”中,刘瑞玉先生领导了资料整理和海洋图集编绘及报告的编写。他組织了精干力量,完满的完成了任务。

  多年来,刘先生领导底栖生态组先后完成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三峡工程对河口环境生态资源影响的预测,胶州湾资源增殖,东海大陆架调查等項目,都能按计划完成任务。

  刘瑞玉先生在海洋底栖动物生态学中,首次发现了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占绝对优势,浅水区夏秋高温季节成为一些暖水种向北方扩布的‘走廊’;指出长江口----济州岛一线为北温带区系,东亚区与暖水区、中日亚区间的分界线,澄清了黄东海区系的地位;指出台湾----海南岛南端为热带与亚热带区系的分界线,修正了国际上对此问题的认识不足和错误。

  前几年,已80多岁的刘先生为了解决一种虾的生态问题,还要求他的南海所的学生胡超群給他安排一次南海出海。因他年事已高不宜安排,是王永良先生劝慰他说:“人过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他才安心。

  刘瑞玉先生組织、领导和参与了我国与很多国家的合作调查和研究,参与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落实,结果的汇总编辑等。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强调合作双方互利,

  争取对等的地位,科研活动有理有节,受到了对方的尊重和敬佩。他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身作则,出色的完成了中苏海洋生物合作调查、中韩黄海海洋学研究、中美海洋渔业科技合作、中日友好交流、中德海南岛生物调查、中日海南生物调查等大型的国际活动和多項有关的国际会议,彰现了我国的大国胸怀及势力的强大,为国家获得了榮誉。

  在各項活动中,刘先生经常告诫我们“国际活动无小事”。他在大量国际交流中,取得了丰富的国际新资料和先进技术,极大的丰富提高了我国海洋生物的研究水平。

  刘瑞玉先生热爱党。1983年,作为老科学家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从此便树立了把一切献给党的坚定信念。他致力 “九三”学社工作,不知疲倦。他常说:“我的哲学和基本态度是‘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 ”。

  刘瑞玉先生把自己的一生丰献给海洋科学事业。他爱科学,爱国家,一心一意要把他所从事的学科搞好,搞出世界水平。他每天早来晚走,风雨无阻,勤恳工作。在他工作中找不出固定的作息时间。经常工作到深夜、或半夜,爬起来再做。因此,常常影响到家人的休息,而遭人抱怨。知道他有晚上工作这一习惯,跟他一起出差时,别人都不愿与他睡一个房间。由于夜里困乏而干活,常把电脑搞乱,第二天再找人来修。在班上,有时中午或晚饭时回不了家,他就以方便面为主食或吃点巧克力充饥,大家经常看到从他办公室清理出来成箱的方便面袋子。有人开玩笑地叫他“方便面专家”。

  工作中的刘先生,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他的高大威猛,干活生龙活虎,不服输不气馁的气概,而刘先生还有不为常人所知的另一面。

  刘瑞玉先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是青岛某中学的校长康老师,退休后身体长期有病,哮喘很厉害。以前,刘先生住在一个大杂院中里,一边忙所里的工作,一边还要照顾病床上的康老师。在一个大热天周日,大家看到刘先生光着脊背为妻子推拿、拍打,忙得大汗淋淋。那些年,刘先生可谓上有老,下有小。同住的年迈岳父,他也像亲儿子一样关怀照顾,中午能尽量赶回家吃饭。骑着自行车在南海路菜店买菜是常事,也是一样的忙家务。刘先生有两个儿子,他从不会拉关系,走后门。两个儿子也上山下乡,当过工人。

  刘瑞玉先生对他的老师沈嘉瑞先生非常尊重,他说:“作为他第一个学生,我终生感激他的培养和教诲”。他像沈老一样,热爱祖国,热爱动物科学,恪尽职守,埋头工作,献身事业,是不务虚名的生物学家。他尊重他的老师,继承了老师的美德,并教育着他自己的学生。

  在科研中他很赏识吴尚懃先生对工作的钻劲,让大家学习吴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他也很欣赏郑守仪先生的才华,很愿听取她的建议,甚至有时写出的英文都愿请郑先生修改。

  刘瑞玉先生很注意青年人材的培养,具有为人师表的伟大胸怀。至今,经他培养出的好多人才已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成为骨干力量,好多研究单位都有他的学生。刘先生晚年招收的博士张均龙,肖宁,吴旭文和李洋等,现已都成为贝类,棘皮,多毛和腔肠动物区系分类各门类的主要研究力量和各学科的支撑人物。

  俗语说,“严师出高徒”。刘先生对他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做他的学生,最初他会耐心地教你从查阅文献制卡片开始,看标本,学绘图等,到出海、样品的整理、到报告的完成,都有他热情的指导帮助。他创造机会让我们在生态学,生物学,个体发育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多掌握一些知识,替我们查寻国外文献,让我们多参加一些有关会议,特别是国际会议,来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和提高外语水平。刘先生会给你加重科研的担子,让我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事业中。他对人要求非常严格,若不尽心,他会不客气的‘剋’你。当然,刘先生也会很爱护我们,当我们取得一定成绩时,他也会高兴的鼓厉我们,但绝不为你彰扬。他会创造一些机会让你出国合作和进修,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中德合作中就有不少的同志去过德国进行合作研究。他爱才惜才,不愿任何有才华的人离开他的科研单位。

  刘先生在工作中遇到重大的事情,也喜欢听取大家的看法。他经常找崔玉珩、唐质灿、徐凤山、王永良和刘锡兴等人商量,让大家谈意见听取大家的建议。

  在工作中,他有时也掌握不了自己的态度,会跟人 ‘急’,得罪人,他也会去努力改正。

  刘先生是个生活很俭朴的人。对待生活没有任何特别的要求。无论开会、出差,都会为接待的单位和人着想。他乐于助人,经济上又很大方的人,他经常接济手下生活困难的同志。还不忘记看病号,送钱送物送温暖的行动,关怀着手下的每一个人。人们也不会忘记,他最后在病床上也没忘记是工作,怀着‘好多事还没办完,我不会死’的信念。最后还把一生积累百万元的积蓄献给了国家,资助了科研事业和工作。

  这里仅回忆了刘瑞玉先生工作和事业的点滴。足见刘先生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学和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是伟大而平凡的科学家,是很值得我们去缅怀和纪念他的。愿我们继承他的事业,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把科研工作搞得更好。

  20201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