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缅怀郭玉洁老师

日期:2020-08-28

|  来源:海洋所 潘友联【字号:

  19827月,我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当年夏天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师从于郭玉洁老师和曾呈奎院士,攻读硕士学位,从事胶州湾海洋初级生产力动力学研究。

  1985年硕士毕业后,我便留在海洋所加入了郭玉洁老师的海洋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课题组,参与长江口海洋生态和生物资源的研究项目至到1988年留学到加拿大。由于目前本人身在国外,时间短促,资料缺乏,只能凭记忆回想那六年在郭老师领导下的一些工作片段,难免有不完整之处,请大家指正。

  本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也是从郭老师身上学到最珍贵的,就是郭玉洁老师高度严谨的科学态度。郭老师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她的学生和其他同事,绝不会让任何未经过验证的数据或模棱两可的文字出现在科研报告或学术刊物中。郭老师审稿的时候往往会花很多时间,反复核对查考文献,批注密密麻麻,布满全篇文章,严格把关。对学生的论文更是如此,她会手把手教我们,逐字逐句地检查推敲。郭老师常常告诫我们“一盆水一旦泼出去就收不回来了”。

  郭老师的治学态度往往是对事而不对人,未必所有的同事都能理解、接受。因此,她在文革期间身心遭受严重迫害,而且在学术研究方面遭到十几年的排挤。但她从不计较,也不妥协。

  郭老师常常告诫我们要严格尊重原始数据,严格保守数据的完整性,看取到的样品、数据和采样,实验记录本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地珍贵、重要。在海上做实验常常要经历风浪。四、五级风在胶州湾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行船尚且困难,而且我们是要抛锚停船在海上做几个小时的光合作用实验来测算初级生产力,更何况35年前我们用的是排水量不到五吨的小木船,其难度可想而知。有了郭老师的严格教导和警戒,我们排除万难,完成了两周年的海上实验观察(1983-1985年),取得了非常珍贵的实验数据。每次海上实验后回到实验室已经是下班的时候了,郭老师这么大年纪,常常陪我们这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起处理,测试样品,工作到深夜,完成当天的所有实验工作和记录后,还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回到家里休息。我们要送她回家,常常都被她谢绝,第二天她照样一早就来上班,周末也不例外。

  郭老师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但对学生和同事却非常慷慨。非常体贴我们,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常常问寒问暖,而且常常从家里带点心来给我们,过年过节时请我们到她家里聚餐。她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倾注全心去培养学生。一旦学成,她愿意放手让学生担当重任。

  三年硕士研究结束以后,郭老师就让我参加长江口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调查研究项目,放手让我带领课题组的其他同事出海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和在调查船上做初级生产力的实验(1985-1987年)。

  在学术方面,郭玉洁老师一生的贡献很多,特别是在海洋浮游植物生态学,海洋硅藻、甲藻分类学方面是继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世界浮游植物实验生态学领域的先驱,她的老师朱树屏博士之后的又一位著名专家。郭老师的教导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使人终生受益!她的文献在海内外的同行中,广为引用。在海洋所建所70周年之际,我由衷的缅怀念我的老师郭玉洁先生。

  20206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