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纪明侯先生的故事

日期:2020-08-28

|  来源:海洋所 徐鸿儒【字号:

  纪明侯,1925101日出生,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仙家寨人。他6岁入私塾读书,一年后,转入本村小学读书。12岁在青岛商业学校学习,21岁考入山东大学水产系。

  童年的纪明侯很聪明,学习勤奋刻苦,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喜欢钻研,兴趣十分广泛。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老师布置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致的作文,纪明侯在作文中把春天中的大自然描写得色彩纷呈、惟妙惟肖,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老师读后赞不绝口,竟然打破常规的给他打了个105分,比满分100分还多了5分。一时传为美谈。

  其实,纪明侯小时候也具有男孩子常有的顽皮天性。夏天常和同学们偷着去村外的白沙河里游泳,让父母十分担心;村子里来了汽车,他会和小伙伴们跳上汽车驾驶室两边的踏板上,摹仿着保镖的架势取乐。小学毕业后,有一次玩这种游戏,被汽车挤在墙上,差一点被挤死。家人特别担心纪明侯的顽皮会发生致命危险,所以就把他送到了当时父亲工作的所在地青岛市区。随后,父亲就把他送入青岛商业学校就读。

  纪明侯对父亲选择让他学习商业不感兴趣,但对学校开设的日语课很有兴趣。他刻苦学习,日语成绩提高很快,学校在对中、日学生联合会考日语时,他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1943年商业学校毕业后,纪明侯去了日本人办的安寨号商店当职员。在安寨商店,日本人随意凌辱中国职员,让纪明侯难以忍受,所以工作不到一年便辞职。之后,他便去青岛火柴联营社当社员。

  这期间,他经常站在附近一家画像室窗外看画工画像。他细心观察、揣摩,回家后就自己临摹、练习,竟然通过自学学会了画像,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此后,他用炭画和素描的方法,画了许多当时各界的名人和电影明星的肖像,展现出一定的艺术才能。可惜这些画,在文革时期怕惹祸上身,全部烧掉了。就在当年,纪明侯还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练就了一手独特的反书书法。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迁回青岛。1946年,纪明侯考入了山东大学刚刚成立的水产系,水产系主任是由植物系主任曾呈奎教授兼任。

  在大学的四年,纪明侯学习勤奋刻苦,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尤其是他的日语和英语水平,毕业前就已经达到了听、说、读、写“四会”,同学们都很羡慕他。

  1950年,纪明侯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纪明侯被老师曾呈奎选中,便跟随老师来到由童第周、曾呈奎、张玺筹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工作,继续跟随老师学习、工作。

  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设有:无脊椎动物、浮游生物、植物、鱼类、实验胚胎和环境六个研究组,纪明侯被分配在植物组。植物组主要是研究藻类,所以又叫做海藻组,曾呈奎亲任组长。

  随着共和国大发展的脉搏,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也迅速发展壮大。1954年直属中国科学院,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7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研究组,也扩建为植物研究室。

  建室伊始,曾呈奎就对海藻研究进行了全面长远的规划,把海藻研究分解为四个研究方向,并且分配四个人各攻一个方面:张德瑞研究海藻形态,吴超元研究海藻生理,张峻甫研究海藻分类,纪明侯研究海藻化学。从此,纪明侯就与海藻化学结下终生的不解之缘。

  几十年来,人们将吴超元、张德瑞、纪明侯、张峻甫戏称为曾呈奎科研工作的四大金刚。俗话说“强将底下无弱兵”,曾呈奎带领的这四位当时的年轻人,四、五十年风雨兼程,各自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俗话还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乘凉当然很惬意,但是由于曾呈奎这棵树实在是太大,所以这四棵虽然也不算小的大树,就比较难完全彰显出来。尤其是纪明侯,几乎是和默默无闻与大树相伴终生。

  在海洋生物研究室期间,纪明侯在海藻组工作;发展到海洋生物研究所时,他就在曾呈奎担任主任的植物研究室工作,并担任海藻化学研究组组长。

  1960年,纪明侯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室,并担任研究室主任。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将一个原本只有4个人的海藻化学组,发展成为一个海洋化学研究室。在室内,海藻化学、海水化学、放射化学、金属腐蚀化学、海水物理化学等研究组相继成立,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乃至为国家优化出几个强势学科,至今都显示出他当时决策的无比正确。

  纪明侯重任在肩。他除了继续担任海藻化学研究组组长,参与并领导海藻化学研究工作以外,还领导整个化学研究室的科研工作。纪明侯本来就很勤奋,从此,他就如同号角响起,策马扬鞭,驰骋海疆。

  上世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几个出了名地拼命工作和学习的人,纪明侯是其中的一个。因为他明白,要挑起科研重担,必须得耐得住持久、寂寞的煎熬和毅力的磨练,必须要保持永不知足的探索兴趣和创新精神。

  纪明侯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与他的好友、大学同班同学任允武教授私下交谈时,不止一次地说过:“知识来源于实践,但个人的直接实践太有限了。人的主要知识是从他人的间接实践经验中学来的,所以应该学习。”他还说:“我们科技工作者特别需要如饥似渴地不断学习。因为新与旧,好与坏,都是比较得来的。如果不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就无法选题创新。盲目立题必然徒劳无功,造成浪费。”

  他很重视学习方法,他认为方法不对,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不会有收获;若方法得当,就一定会事半功倍。他经常向大家推荐孔老夫子和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学习方法。他说:“孔老夫子认为‘三人行必有吾师’,主张虚心向别人学习;马克思则是以审视的眼光学习他人的知识,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知识能够用于实际。”

  有了好的学习方法,还得坚持学习,纪明侯就是终生坚持学习的典范。半个多世纪,纪明侯就像一个铁人,他几乎没有星期天,他坚持早上班晚下班,中午不休息。不是做实验,就是坐在办公桌前学习,或是在图书馆查阅文献。一年四季,他总是不吃饭坚持在办公室学习到晚上九点半,急匆匆赶最后一班6 路公交车回家。所以,子女们常常是夜晚睡觉时也见不到父亲。即便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他也未改变他的这个作息时间表。他的夫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几乎天天都要给丈夫留晚饭,热了又热,等丈夫10点多回来吃晚饭。吃罢晚饭,他又扑下身子或学习新知,或阅读文献,或写论文、撰专著,直到深夜,12点以前他绝不会睡觉,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也是经常的事,他家的灯光总是全院最后一个熄灭。但是睡觉再晚,睡前的一个冷水澡总是少不了,因为这是他终生的健身习惯。

  就这样,他熟练地掌握了英、日、俄、德四国外语,同事们羡慕地称他为“四国通”。他不但是查阅外文文献得心应手,而且是出国访问,或接待外宾,可以完全不用翻译。一次,他去日本访问,在交流学术问题时,他直接用日语与日本同行讨论,日本同行惊愕他的日语竟比他们自己说的还地道。

  纪明侯从事的海藻化学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除了老师曾呈奎40年代初在美国留学时做过一些研究外,我国还没有其他人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

  创新首先要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所以参阅前人的文献就显得特别重要。纪明侯发挥了他外语水平高的优势,大量阅读外文文献。同时,顺手将其译成中文出版,以便国内同行阅读。1955年,纪明侯等3人首先翻译了俄文《海水化学分析指导》, 16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纪明侯又翻译了日文《海藻工业》,30万字,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1962年,纪明侯等4人翻译了英文《藻类新陈代谢》,9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纪明侯等5人翻译了英文《海洋有机化学》,45万字,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在出版图书的同时,纪明侯还及时地总结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半个多世纪以来,纪明侯共发表92篇论文,其中,海藻化学方面的论文68篇(外文13篇),海水有机物化学方面的论文24篇。

  这些都是海藻化学和海洋化学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同时也记录了纪明侯先生海洋科研工作的成就和足迹,弥足珍贵。

  1952年以前,世界上还没有用马尾藻作为主要原料提取褐藻胶的工厂,有关的研究也非常有限。1952年,曾呈奎、纪明侯开始了用青岛产量最大的马尾藻──海蒿子作原料提取褐藻胶的研究。

  1956年,在曾呈奎的领导和推动下,纪明侯将实验室内提取海蒿子褐藻胶的方法扩大规模,帮助青岛酒精厂建立了褐藻胶生产车间,第二年投产。这是我国第一个褐藻胶生产车间,开创了我国新型的海藻化学工业。

  为了迅速发展我国的褐藻胶工业,还需扩大褐藻胶工业原材料的范围。为此,纪明侯和曾呈奎、史升耀又对我国沿海的其他马尾藻进行筛选,从中寻找出适合生产褐藻胶的马尾藻。他们还测定了我国南方沿海所产的24份马尾藻所含褐藻胶的含量和粘度。测定表明,我国广东、海南、福建沿海盛产的马尾藻所含的褐藻胶无论是粘度,还是质量都是良好的。由于南方马尾藻资源比北方丰富得多,而且藻体也比北方大得多,所以,在南方建立和发展褐藻胶工业更为有利。

  至此,作为海洋科研人员,纪明侯、史升耀在曾呈奎的领导下,把我国的褐藻胶工业送上了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20世纪50年代末,曾呈奎、纪明侯、史升耀对我国数十种经济褐藻的含碘量进行了测定为创建海藻制碘工业提供基本资料。

  海带栽培的关键问题解决以后,海带养殖的面积扩大了,产量大增。海带除了食用外,深加工进行综合利用的问题就突显出来。急国家之所急,这是纪明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导思想。

  当时,只有日本进行过海带综合利用研究,英国只研究过从褐藻中单独地分离出褐藻胶和甘露醇,没有开展综合利用研究。

  1958年,纪明侯作为负责人与史升耀、张燕霞、蒲淑珠组成课题组,开展了海带综合利用研究。他们主要研究就是从海带中提取甘露醇、褐藻胶和碘。

  纪明侯先生55年的海洋科研生涯,在老师曾呈奎和研究组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奋斗下,建立了一个个不朽的丰碑。他独创性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对中国海藻化学和海藻化学工业的贡献,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具有长远的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赞誉。

  为了给海藻化学和海藻化工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基本知识和参考资料,纪明侯花了20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115万字的巨著──《海藻化学》,于 1997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隆重出版,并又于2004年再版。

  这部专著是纪明侯从事海藻化学研究几十年的总结,书中既有他积累了多年的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还收录了他多年收集的国内外文献,是一部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应用实践内容的鸿篇巨制,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巨型学术专著,是纪明侯对我国乃至世界海藻化学的重大贡献。

  纪明侯青少年时期饱经战乱和屈辱,亲历旧中国的黑暗、落后,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新中国日益富强,中国人的地位和尊严空前提高,所以他由衷地热爱共产党。他常跟子女们说:“共产党最了不起,中国要解放,除了共产党谁也做不到;中国要富强,除了共产党谁也做不到。”他教育子女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他不止一次地与子女们谈心说:“人生一世不能无所事事,要用自己的努力给人类留下些有用的东西。”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子女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也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参加工作55年以来,科研工作成了纪明侯的第一需要。似乎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科研工作而来。因此,他放弃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放弃了很多的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机会。他总是认为,人生是有限的,将时间消耗在工作以外的其他事情上是一种浪费,太可惜了。他认为抓紧点滴时间干工作,为后人多留下些科研成果,才是他人生意义中最重要的。

  同事与纪明侯相处多年的体会是:“初次与纪明侯先生见面和接触,他的严肃和不善言表,会让人产生畏惧,不敢多言,以至于感到陌生、遥远。先生对问题直截了当的切入,常常让你无言回答,从而感到难堪。随着接触和交谈增多,你就会发现纪明侯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一面。他以平等的姿态与你讨论各种问题,并帮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以长者的身分,关心你,爱护你,让你成长的路走得更好、更快。他的‘严’的确让我受益匪浅。”

  纪明侯对日常生活条件从不刻意追求,一辈子秉承勤俭持家的家风。他热爱生活,也有不俗的兴趣爱好。例如,他特别喜欢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对贝多芬、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早年的音响设备远不如当下先进,在难得一遇的空闲时间,他会召集孩子们一起,共同欣赏他用那台老旧的手摇唱机里放出的古典音乐。他一边欣赏音乐旋律,一边给孩子们讲解,一家人陶醉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好像亲临田园(田园交响曲),亲临多瑙河(蓝色多瑙河),与英雄交流情感(英雄交响曲)。后来,当电视上播映著名交响乐团的演出时,他总要挤出时间观看,孩子们也会打电话提醒他。

  他退休以后,经常练书法、画碳画,陶冶情操,愉悦精神。他的反笔书法极具特色,是亲朋、同事、学生经常向他索要的珍藏品。

  2004101日,家人给他过79岁生日,在分享生日蛋糕时,孩子们让他许个愿。他双手合十,轻轻闭眼,默默沉思稍顷,然后睁开眼。孩子们打趣道:“爸爸,你许的愿不会有什么秘密吧,能告诉我们吗?”他笑着说:“我许的愿是‘让我再好好活上几年,和你们共同享受这美好的人生。’

  20206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