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缅怀管秉贤先生

日期:2020-08-28

|  来源:海洋所 乐肯堂【字号:

  管秉贤是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物理海洋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海洋环流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名誉主席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等职。他在海洋环流方面的不少发现及其创新性观点和见解,获得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证实和肯定,因而在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值此我所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我所的元老与物理海洋学的开拓者,管秉贤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的形象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故特撰此文,以表怀念。

  1、热爱祖国,投身物理海洋学

  1923313,管秉贤生于浙江省上虞县永和市(今上虞市永和镇)。他从7周岁开始求学,因抗日战争,求学过程断断续续,时间跨度长达20年。19302--19366月,他在永和市平昌小学上小学。1936年他赴杭州投考初中,同时报考了杭州市立中学和私立清波中学,结果均被录取,且名列前茅。他上了杭州市立中学后,由于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的“八一三事变”,家中担心杭州也不安全,故他在市立中学只上了一年学,便辍学回家。一年后他于19389月转学,考入全省闻名的上虞县白马湖春晖中学。两年后他以全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40年夏季他以优异成绩被浙江省省立宁波中学高中部录取,后因抗战期间敌军轰炸等原因,才又辍学回家,家居达四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央农业实验所任园艺系主任的伯父管家骥的帮助下,19467月他到上海中山公园第四苗圃程绪珂女士手下做了一名普通职员。这一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旅程。在第四苗圃工作刚满两个月,他看到报上刊登了上海国立复旦大学薛芬组建并招收海洋组学生的消息后,便决定报考。尔后,在堂兄管懋贤的帮助下得以以同等学历参加报考,后来终于被录取,且名列前茅,成为复旦大学海洋组的一名学生。从此,他便与海洋科学结缘,194610月他进入复旦大学海洋组学习。他在海洋组,实际学习的是水产,直至19499月。

  1949年,曾呈奎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和赫崇本、景振华、娄康后等人合作,开设了“海洋学通论”课。当年10月初,复旦海洋组根据上级指示组织部分学生到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借读,学习海洋学课程,管秉贤得知后就随之赴青岛就学。19507月,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修完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后,由复旦大学颁发了毕业证书,并被复旦大学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9508月,由于赫崇本的大力推荐,管秉贤被分配到当年81日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环境组工作。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物理海洋学研究生涯。尽管在此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他虽遭受多次批判,但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自已的事业,因此,他不仅并未因遭受批判而在研究工作上却步,而且更坚定了继续做好自己研究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2、国家需要,白手起家开拓三大领域

  1950年,新组成的环境组,仅管秉贤和任允武两人,一切工作都白手起家。当时,在赫崇本的指导下,他搞起了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开始,他先随着海军青岛基地人员到烟台港进行潮汐观测,为海军提供该港潮汐预报所需的资料。尔后,他还与其他人员一起在胶州湾口的船舶上进行了连续15昼夜的海流观测,并进行潮流分析,以供潮流预报之用,由此开启了我国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之先河。

  1952年,赵九章来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商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拟在青岛筹建我国首个海浪观测站事宜。当时,赵九章希望他能去他们所刚建立的海浪组工作。当时,建立海浪观测站的主旨是监测来自外海的“涌浪先头波”,以便通过监测涌浪先头波所得到的资料来分析研究外海气象(特别是台风中心及其移动途径)情况。因当年国际上对我国气象资料是封锁的,所以,这项工作正是急国家之所需的重要任务。管秉贤得知此事后,毫不犹疑地放下了先前的研究方向。于1952—1954年,在赵九章的领导和指导下,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个海浪观测站(青岛小麦岛)的选址和建站工作,并负责目测海浪所需测波浮杆的研制及海浪折射图的编绘;在此基础上,他对近海波高和周期等海浪要素的分布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由此,为我国的海浪观测及其要素分析研究迈出了第一步。

  1954年,毛汉礼先生从美国归来后,管秉贤的研究工作又开始转向海洋环流。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957年他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论文“中国沿岸的表面海流与风的关系的初步研究”,不仅发表在《海洋与湖沼》第一卷第一期上,而且被他的导师赫崇本带到在莫斯科举行的“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代为宣读。从此,海洋环流便成为他终生的基本研究方向。

  3、苦心孤詣,博览国外文献资料

  管秉贤有良好的英语功底。这首先得益于他从小开始就受到“书香门第”家庭的教育。他的祖父管仰止是清朝的廪生,创办了平昌小学,致力于教育事业。其儒家思想、古文造诣和对童年管秉贤在古文学习和写作上的严格要求,影响很深。他的父亲管企韩,从上海文生氏英语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上海美国花旗银行任英文秘书,他父亲不仅有较深的英语造诣而且略懂法语;后来他父亲又任平昌小学校长。因此,在管秉贤辍学家居的4年中,在父亲管企韩的教授下,他不仅自学高中英语,并自学了世界语(Esperanto),而且还读英文名著,学习英语口语和写作。由此,他不仅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功底,而且养成了刻苦自学多种外语的习惯。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从一张白纸上起步,我国自己的实测海洋资料和研究文献都极度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和利用国外文献资料成为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基础之一。

  尽管管秉贤有良好的英语功底,但在改革开放前,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英语文献稀少,因此他能够获取的外国文献资料主要是来自前苏联的俄语文献。在这种情况下,他首先挤出业余时间抓紧学好俄语。由于他勤奋自学,到了1951年,便已熟练地掌握了俄语。尔后,当他接受了搞海浪分析和预报的研究工作后,为了掌握海浪预报方法,他翻译了不少有关海浪预报方面的英、俄文献,并把这些译作装订成册。同时,根据小麦岛和团岛两站观测记录,在赵九章的指导下,他撰写了“青岛沿岸两个测站海浪表面波波高的统计分析”一文(手稿)。与此同时,赵九章在看了他有关海浪预报的一些俄文译作后很高兴,推荐出版了他的俄文译作《海浪预报》(1954)。此后,他又出版了俄文译著《海浪理论》(1957)和《表面波与内波动力学》(1963)等几本俄文译著及有关海浪的科普文章。

  此后,当他为研究我国近海海洋环流而查找国外文献资料时发现在所研究的海区中有不少日语文献资料,于是他就抓紧空闲时间加紧自学日语,进而达到了能自如阅读日语文献的水平。此后,当他看到有实测数据的德文文献时,他又自学了德语。中法建交后,1964年他又立意学法语。尔后,他在研究工作中,总是博览多国文献资料,除了收集和阅读英语和俄语文献资料外,还尽可能充分利用日德等语种的文献资料。

  4、注重调查,身体力行深入现场分析资料

  管秉贤认为,要搞好物理海洋学研究,首先要重视海上现场调查所得到的实测资料,因为要发现海洋水文现象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行海洋调查是唯一途径。他还认为,在进行海上现场调查时,对于获取实测数据应有严格要求,务必要做到求真务实,一丝不苟,以保证资料的质量。事实上,管秉贤不仅重视海上调查工作,更重视对海上调查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综观迄今为止他所得到的多项发现,可以看出,他的每项发现(如南海暖流的发现和台湾暖流的发现等)都是基于对海上调查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和深入分析研究之后得到的。

  事实上,他不仅这样说,而且在工作需要时,他就身体力行深入现场做资料分析。例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长期患有肠胃病,加之老伴无业,还有两个幼小的孩子,生活拮据。因此,如他长期出差到现场工作,困难不少。尽管如此,19588月至19622月,当国家需要他赴现场参加全国海洋普查工作时,经所党委书记孙自平批准,他就带着家眷赴塘沽参加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资料技术组工作。当时,他任水文组副组长兼“中国近海的海流系统”研究专题负责人之一。这段工作为他后来进行海洋水文环流研究在科学思维上提供了宝贵的源泉。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国家一穷二白,既无经费也无资料。在1958—1960年全国海洋普查之前,不仅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极度匮乏,而且连有关研究区域的海图也难以找到。因此,管秉贤是白手起家搞海洋水文气象资料分析的。此外,搞资料计算分析,如所周知,计算工具必不可少。但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计算工具只有算盘,到六十年代初,才开始有了手摇计算机,此后才又用上了电动计算机。当初,管秉贤就是依靠算盘来计算实测的原始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用手工在纸上描绘水文资料的大面图和断面图,用以分析海洋水文和海流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化。

  5、循例前行,发起并组织海上测流浮标的研制

  管秉贤认为,只有掌握研究所需的海上调查实测资料,才有可能获得创新性的成果。虽然,有些创新成果也可从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中得到启示,但仍需通过现场观测加以验证。事实上,要搞好物理海洋学研究不仅要有详实的海上现场大面观测资料和岸站观测资料,而且还需要有海上浮标站的观测资料。后者对于海洋环流研究来说尤其可贵。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尚无自己的浮标系统。

  1963年,管秉贤在研究黄东海陆架环流时,从国外文献中获悉,可由在浮标上挂海流计的方式来获得陆架海流的实测数据。由此,他循例前行,决定组织手下人员设计研制自己的浮标系统。为此,他找到陈开曜和孙寿昌,向他们讲解外国文献中使用的浮标测流系统的情况,并指派他们藉此搞出我们自己的浮标系统。陈开曜和孙寿昌按照他提供的文献资料和要求,自己设计了一个浮标系统,并由所属工厂加工制造后到海上试验。经过多次近海试验改进设计,先在不挂海流计的情况下对近海浮标系统进行海试,成功后,又提出了可加挂2台印刷海流计的浮标系统方案。尔后,该方案经过几次答辩修改,并在在浅海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64年到南黄海试验获得成功,这样我国第一个海上浮标测流系统终于诞生了。

  6、身传言教,悉心扶掖人才

  1950年,当他被分到环境组时,组内仅有他和任允武。1954年毛汉礼回国后,物理组也仅有7人。因此,培养新人,开展海洋调查成为当时的要务。事实上,多年来他身传言教、热心培养青年学子,把自己的知识与科学思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与同行的事例,不胜枚举。

  1956年,在毛汉礼安排下,他负责对新进的非大学毕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实习工作。为此,他首先以身作则亲自给这些人员讲授海浪学。同时,他不仅安排新来的大学生给他们讲基础课,而且还邀请当时山东大学海洋系的伍伯瑜给他们讲授海洋学课程。尔后,当这些受训人员学习结束后,他又安排他们上渔船出海实习。实习结束后,又亲自指导他们整理出海资料,写调查报告。

  不仅如此,而且在此后的工作中,他对其手下工作人员的工作既指导并给出具体要求,又经常督促检查。比如,当他布置他们计算观测资料后,他就不时到他们办公室督促检查,经常挨个问他们:“算完了没有?”。以致他们在私下称他为“算完了没有”。

  另一方面,当时大学生稀少,管秉贤求贤若渴,因此,对于新到的大学生,他倍加关心。比如,1958年,他主动找李乐绥谈心。在谈心中谈到了他的读书方式。尽管当时正在批判“一本书主义”,但他还是语重心长地希望李乐绥能读透《The Gulf Stream(湾流)》一书,求解该书中的方程。当谈起这件事时,李乐绥说:“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的这番话是真心爱护我”。

  1960年,为了加快培养新人,物理室开办了专业训练班。该班的学员是从有关大学1958年入学的在校大学生中选取后转入。这些学员进入该班后,主要学习海洋学专业课程(如流体力学、潮汐、海浪、海流等)。在他们学习期间,管秉贤不仅领导并具体负责训练班课程安排,而且还根据学业要求多次亲自开讲专题课程。1963年,他们学习结业后,毛汉礼和管秉贤一起把其中的优秀生(如林榕光、王以谋、李长松、丁宗信等)分别充实到物理室内所需要的研究组工作。

  又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物理室内的海洋水文方面有关学科(海流、水团、海浪)组的人员已到位,但独缺潮汐潮流方面的研究人才。在这种情况下,管秉贤从学科发展着想,摒除私心,提议把在海洋局工作的方国洪引进我所。当时,他的这个提议曾遭到室内有的元老反对。尽管如此,由于他毫无私心,最后,他的提议得到毛汉礼的支持而成功实现。

  7、治学严谨,勤奋耕耘,硕果累累

  管秉贤在物理海洋学领域勤奋耕耘,直至退休后仍笔耕不止。他在家中除专心于专著《中国东南近海冬季逆风海流》的写作外,还继续与他人合作发表文章(如《The winter counter-wind current off the southeastern China coast2006)》和《中国近海及其附近海域若干涡旋研究综述》等。他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刻苦钻研。从事物理海洋学研究将近60年来,他发表了80余篇论文与专著。他所发表的论文与专著,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引用。这些论著对中国近海及其邻近大洋环流的性质、结构、变异和海气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阐明,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拓性的、创新性的贡献。他最早应用我国自己的调查资料,提出中国近海环流结构框架,并在海洋环流和涡旋等方面有不少新发现,还提出了一些创新性观点和见解。例如,他发现南海暖流和台湾暖流,提出中国东南近海冬季存在逆风海流的创新性见解,改变了中外学者长期以来对中国近海流系结构的传统概念;发现东海黑潮变异与北太平洋副热带风应力涡度变异有着密切的遥相关关系,提出东海黑潮变异、副热带风应力涡度变异与日本南岸黑潮出现大弯曲三者紧密相关的见解;发现台湾和菲律宾以东海域存在深层南向逆流和太平洋西部赤道潜流在El Nino期间消失或逆转等现象。他的论著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近海环流及东海黑潮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的专著《中国东南近海冬季逆风海流》(2002)系统地阐述了他所发现的南海暖流和台湾暖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了中国东南近海冬季存在逆风北上海流的创新思想。他的“南海暖流的发现”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他是我国提出渤黄东海和南海北部海流结构框架和流系模式图的第一人。他的“渤黄东海逐月表层海流图”给出了我国浅海环流的分布特征。他的“中国海海流结构的研究”获山东省首届科学大会奖(1978年)。他发现了我国琼东沿岸、广州湾、汕头沿岸和浙江沿岸等处夏季存在上升流的现象。他发现了我国近海若干著名的中尺度涡旋等。他不仅是我国学者对东海黑潮研究的开创者,也是在黑潮国际讨论会(东京,1979)上宣读论文的第一位中国大陆学者。他的“黑潮及其邻域海流结构和变异的研究”获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88年)。他在西北太平洋环流的研究中也取得诸多成果,其中“黑潮源地及赤道区海流结构及其与中国近海海气相互关系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年)。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奠定了我国近海环流的研究基础,而且也对西北太平洋环流和海气相互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的开拓作用。

  管秉贤的学术贡献是我所、我国的重要学术遗产。

  管秉贤的思想品德永远激励着后人。

  20206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