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典型事迹
| 来源:成都山地所【字号:大 中 小】
一直在行走的冰川“科普家”
——记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
张文敬,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监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和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成都山地所从事冰川、生态与环境研究工作。曾赴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长江源头、雅鲁藏布大峡谷、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喜马拉雅山南坡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中国西部各大冰川分布区进行数十年科学考察、研究和探险活动。自1980年开始科普写作以来,经常在国内许多大型主流报刊杂志发表科学散文,退休后仍活跃在科研和社会公益活动一线。
作为第一完成人、其科普丛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文敬等专家创作的科普系列丛书《科学家带你去探险》用大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亲身经历的科学探险活动,传授了探险过程中应对突发事件等实践经验。该丛书于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科普类)二等奖。本人在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该丛书同时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
坚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科学调研咨询和科普宣传
近五年来,他每年不少于十次奔赴四川阿坝、凉山、甘孜,以及山西太行山、黑龙江五大连池、新疆天山、青海三江源等地进行科普活动,受众达5万人次。在一次野外研学和科普活动中,70余岁的张文敬不慎摔倒,致使左腿膝盖骨严重撕裂,在未痊愈情况下,为不影响授课,他仍然选择奔赴一线,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地方工作人员的尊敬和赞誉。
独到见解催生科普专著近30部、科普文章400余篇
近年来,张文敬提出科普作品是科学家科研成果的“转化”、科学研究的“延续”、自身经历的“回放”、心灵与大自然的“对话”,科研论文是用文字写科学,科普创作是用文学写科学,科幻则是用文学写未来科学,赋予了科普深遂的内涵。他利用各种场合呼吁科技工作者要担负起宣传和写作科普的重任,把科研和科学考察中获得的知识,用科普文学等形式介绍给大众,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做出了义不容辞的贡献。
张文敬有着半个多世纪的科考成果和几乎跨越全球的科考探险经历。为发挥科学知识的最大价值,也使科学知识被更多大众了解,他集青藏高原、南极和北极等科考经历与科研成果,发表了近百篇科研论文和五部(包括合著)科研专著,还出版了近30部的科普专著和几百篇科普文章。这些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科普作品,深受出版社和广大读者青睐,并获数十项奖项。近五年来,他又创作了《唯美四川米仓山•巴中篇》、《唯美四川话说广元》、《雪域探险》等3部科普专著(总计50多万字)及数十篇科普文章(发表于《山地学报》、《国土绿化》、《湖南小学生导刊》等刊物)。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授予他“科普科幻特殊贡献奖”,四川省老科协功能型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老科技工作者”,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授予他“全国生态网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同时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还专门设立了“张文敬原创科考科普文学奖”。张文敬还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老科协成立三十周年个人突出贡献奖。
千余份科普资料无偿捐献家乡
张文敬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先后创作了“唯美四川系列”科普从书(6部),对当地的生态建设、经济效益起到了重大作用。2020年初,张文敬将自己在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考察时,精心收藏且价值不菲的上千件科考探险装备、原创科普手稿、部分孤品、珍贵样本、精美邮品、各种奖杯和奖章以及大量图书、图片等,无偿捐赠给家乡四川省旺苍县图书馆,并在该馆设立由县委县政府批准的“张文敬科普阅览室”,免费供市民参观阅览,成为当地科普宣传研学基地。张文敬还大力协助在广元千佛岩景区内开辟建立了“广元珊瑚玉地质博物馆”并且出任科学顾问。张文敬情系乡梓的佳话,在家乡广为流传。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贡献
在张文敬协助下,积极助推成都山地所研究生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先后推动贡嘎山山地资源与环境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唐家河山地科学研究生教学科研基地、螺髻山山地科学研究生教学科研基地和南江县(光雾山)研究生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还积极参与野外实践指导教学工作,为成都山地所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每年亲自指导研究生野外实习、现场授课,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深受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的欢迎与爱戴。2020年张文敬参与主讲的“山地科学概论”博士生基础课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他本人获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银奖”。
张文敬说:“每个人不能选择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在一生中,把控自己的行为、思想和创造力。没有虚度退休前和退休后的时光。”现在年逾70的张文敬研究员依然活跃在科研、科普一线,为追求科学真理、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事业发展,始终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