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怀念实验生态学家娄康后先生

日期:2020-08-28

|  来源:徐鸿儒【字号:

  娄康后先生祖籍浙江绍兴,1920224日出生于天津市,19447月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经济昆虫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期间,194210月~19437月,在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病理学。19449月~19497月,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助教;19497月~19507月,在山东大学工作,任讲师;19507月调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56年被评为青岛市首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表彰的先进生产者,同年升为副研究员,1980年升为研究员。

  1949年,娄康后先生和景振华先生,协助赫崇本先生与曾呈奎先生,在我国首次为学生讲授了综合性的海洋学课程《海洋学通论》。娄康后先生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室主任,领导和指导实验动物研究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娄康后先生提出并倡导海洋实验生态学的概念,并且身体力行,为国家为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船蛆防除的研究

  19521956年,娄康后先生负责承担、组织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船蛆防除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船蛆是在木材中穿孔营生活的双壳类海洋软体动物。对海洋中的木船、木质定置网具、码头和堤岸等内的木质构件的危害十分严重。拉丁语称船蛆为“凿船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我国钢铁产量不高,钢材较为缺乏,所以海洋船只的船体有许多是木质的,特别是民用渔船,几乎都是木船。码头、堤岸、桥梁的桩柱,有不少也是采用木头做的。船蛆的危害更显得严重。

  人类很早就在想办法防除船蛆了。但是,不是办法太繁杂不易操作,就是成本太高不够经济,而且效果不够持久。

  1953年,中国科学院将船蛆防除的研究任务,作为国家重点项目下达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该所委任娄康后、吴尚懃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了刘健、赵鸿儒、王永元组成了课题组。

  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研究,在掌握了船蛆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筛选出防除船蛆既有效又经济的药物。用该药物处理的木板,经浸海试验,五年后仍有良好的防除效果。此后,他们又研究出对造新船木板的处理方法和对旧船船板的处理方法,开始推广。1965年,将此方法定名为“56防蛀法”。

  1966年,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交通部、水产部共同组成推广小组,并编印出介绍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的小册子,在全国沿海进行大规模推广活动,取得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66年,“56防蛀法”获全国科研发明奖一等奖。

  二、无脊椎动物生活史和幼体培育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等对栽培海带、紫菜所需人工苗的解决,启发了该所的科研人员,认识到海产养殖的首要问题是苗种问题。自然苗不可靠,人工苗较可靠。娄康后和吴尚懃等认为,以养殖为主是今后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正确方针,而要多、快、好、省地进行养殖,就必须使养殖工作处于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就是说,要使海产养殖业走上农田化和机械化的道路。农田化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苗种问题,人工苗可以摆脱采自然苗的听天由命。另一方面,娄康后先生等还承担有防除海洋污损生物的任务。这些污损生物多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为研究防除它们的方法,常要用它们的生长的活体,人工苗和人工苗的培养可随时满足实验要求。而且,人工培苗也正是实验动物研究室的特长。

  鉴于此,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室确立了科研项目“无脊椎动物生活史和幼体培育的研究”,吴尚懃、娄康后是课题组的领导者和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

  项目宗旨,第一是用人工培育无脊椎动物幼苗,为人工养殖提供苗种,取代自然苗,为养殖达到“农田化”和“机械化”服务;第二是为防除污损生物实验提供实验动物。为此两个目的,课题组选择了具有代表性两个无脊椎动物──紫贻贝和藤壶进行实验研究。

  经过实验研究,他们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在紫贻贝和藤壶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获得大量卵子或幼虫的方法;第二,成体及幼虫的饵料;第三,培育幼虫成为可以放养的幼苗,使得紫贻贝和藤壶培苗实验获得成功。

  为了便于推广他们的这一科研成果,195812月,他们编印了一本名为《几种海产无脊椎动物幼苗的培育方法》的小册子,印刷后无偿赠送给使用者。其中,对紫贻贝和藤壶的苗种的培养,作了详细的描述。主要包括: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里,如何获得紫贻贝和藤壶的大量卵子和幼虫;怎样为成体和幼虫准备合适的饵料;怎样控制外界环境条件,使幼虫发育生长成为可以放养的幼苗;注意事项。这些详细具体的方法介绍,为后来我国大规模的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养殖和增殖,提供了重要的实用的参考资料。

  三、对虾提早产卵和幼苗室内培育的研究

  由于中国对虾资源有限,而且又加之捕捞过度,所以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人工养殖,以大幅度增加对虾产量。

  1959年,童第周先生在一次国宴席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对他说:“外宾们说中国的对虾个大肉嫩、色艳味美,非常好吃……,你们能进行人工养殖吗?”童第周先生把少奇主席的意见带回中科院海洋所,立即得到了曾呈奎、张玺两位副所长和娄康后研究员的同意,于是就决定把对虾人工培苗列入了童第周先生直接领导的《有益生物养殖和有害生物防除》的大课题内。

  人工养殖对虾,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虾苗问题,国家很重视这个问题的解决。20世纪5060年代,沿海各地曾利用潮汐纳苗和捕捞天然虾苗,开展中、小面积养殖。1952年,吴尚懃、刘瑞玉和白雪娥在天津塘沽进行中国对虾产卵习性、生活史和幼体培育研究。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合作,在北塘首次进行中国对虾人工繁育实验;1958年、1959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市水产局、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在青岛水族馆进行中国对虾繁育实验,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在1960年以前,所有对虾育苗的实验均未成功。为此,1960年,国家科委水产组提出了人工培育对虾苗的任务,并下达给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该所实验动物研究室吴尚懃、娄康后接受任务,并与童保福、何进金等组成课题组,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攻关。他们日夜奋战,深入研究,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亲虾的提前产卵、幼虾的培育、亲虾及幼虾的饵料、水质因子等人工培育对虾幼苗的所有关键问题,于5月间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培育出第一批对虾幼苗,并且总结出一整套对虾人工培苗的方法。这种培苗方法,幼虾的成活率达90%以上,甚至可达100 %,这为我国大规模人工养殖对虾创造了基本条件。从此,养殖对虾完全可以采用人工苗,而不再用来源不可靠、价格又昂贵的自然苗。

  19606月上旬,水产部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召开了对虾人工培苗现场会,在推广这一最新科研成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北、辽宁等沿海各省(市)水产厅(局)水产研究机关等三十多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对虾室内培苗现场,观看了吴尚懃做顾问的《对虾人工培苗》电影,了解对虾人工培苗的关键技术。代表们一致认为,对虾人工幼苗培育成功,是对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一项重大贡献。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成为世界对虾养殖大国,吴尚懃、娄康后先生和她的合作者们立了首功。

  四、防除船底附着生物研究

  19571964年,娄康后先生领导了有机锡及铜汞增效防除船底附着生物研究,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无机铜汞。他们从实验生态学角度观察, 电子显微镜对其亚显微结构的检查及生化测定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其防除机理。实验证明,有机锡对於各种不同类型附着生物的防除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该成果在国防某些专用设施和民用海洋设施上,得到广泛应用。该成果用于国防某项目的研究,于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他们还与天津油漆厂合作,通过对300多个配方设计方案的筛选, 最后成功地选出了L-10防污涂料。L-10涂料有效期可长达三年,储存期可长达5年。L-10长效沥青防污涂料1979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五、电解海水施氯防除贻贝堵塞管道的研究

  沿海许多的工厂采用海水作冷却水, 而取水管道内容易生长海洋附着生物, 影响到取水的正常运行。在我国北方地区这类附着生物主要是贻贝. 先后曾有十多个单位为此事来我所求助。19671972年,徐尔栋、罗日祥、王仁美等在青岛中港水泥船上用氯水进行防除附着生物的研究。

  19721977年,娄康后、罗日祥、高振泮等通过对贻贝生活史及其习性的研究后,决定采用施药物防除的方法, 采用“施氯法”,直接用电解海水制氯来防除。他们找到了电解海水几个必要参数的最佳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威海电厂合作,在威海电厂作了管道防除附着生物的处理, 效果很好, 电解装置性能良好。据威海电厂统计, 此法在2X3000千瓦的机组上应用, 与施漂白粉处理相比, 每年可省电11万度, 还可使汽轮机真空度提高3%,每小时可多发300度电,节约煤300多公斤。按每年计算可多发250万度电, 节煤1296吨。

  电解海水制氯防除附着生物堵塞管道的研究,于1978年获青岛市科学大会奖,1979年获山东省科技大会奖。1981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六、 对虾的营养生理及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

  19811985年,娄康后与许实荣、孙凤等开展了“对虾营养和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他们主要研究了饵料中B族维生素Vit.B1Vit.B6对对虾肝胰脏淀粉水解酶和类胰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从而阐述Vit.Blvit.B6在对虾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实验表明,添加Vit.B1 6mgVit.B6 6mg╱100g饵组对虾肝胰脏淀粉酶比活性最高。类胰蛋白水解酶的比活性随饵料中Vit.B1Vit.B6含量的递增而升高。当实验全部改用对照饵喂养各组对虾时,其上述两种消化酶的比活性又分别趋向一致。

  该项目,198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攻关工作奖。

  娄康后先生热爱祖国,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会永远记住娄康

  后先生!娄康后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插图:

  

  曹登宫、梁羡园、刘瑞玉、娄康后、许实荣

  

  作者:徐鸿儒, 84岁,1999年退休,退休前任海洋所文献情报室主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