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先”风采录

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原局长、离休干部张志林先进事迹

日期:2025-01-23

|  来源:【字号:

离而不休为科普 生命不息献余热

——记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原局长、离休干部张志林


有这样一位老人,耄耋之年却从未闲着,每天总有接不完的电话、操不完的心思、忙不完的事情。

在岗时,她作前锋、当后场,带领团队大刀阔斧建章立制,推进改革;离休后,她不停歇、再出发,创建“科普论坛”积极推进高质量科普,牵头组建“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她,就是刚刚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的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原局长、离休干部张志林。

爱才护才 不忘初心显本色

离休之前,张志林在中国科学院人事局领导的位置上干了近10年。

这10年,是中国科学院机构改革的10年,也是办院方向迎来重大转型的10年。张志林肩上的担子之重,可想而知。

1978年,中国科学界迎来久违的春天。彼时,拥有国内最大知识分子群体的中国科学院却面临不小的压力: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面临着“五路大军”的协调发展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必须在科技人才观、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上做出深入思考和迅速抉择。1991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调整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一场关系中国科学院100多家研究机构的体制转型拉开序幕。

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命题,如此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的改革,必然坎坷重重。在人力资源改革的“战场”上,挑大梁的正是张志林和她的团队。

着手建章立制、迅速组建班子、大胆起用人才……几场“硬仗”打下来,全院上下对张志林的工作能力和品行作风有了深入了解、赞赏有加,而她对人事工作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感悟。

不弄权、不收礼、爱护人,是张志林在长期人事工作中总结的核心原则。“做人事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干人事儿。”张志林发自肺腑地表示。

实事求是、公平公开、尊重他人、敢于担责……这些人事工作原则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体现了张志林胆大心细的可贵品质。10年间,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张志林得到院领导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认可与点赞。

躬耕科普 老骥伏枥谱新篇

在1995年正式离休前,张志林就欣然受邀兼任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从领导位置上退下来后,她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步履不停,全身心投入到老科协事业中,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离休不能离岗,老科协需要我,我就不能不做。”30年来,张志林恪守“坚持有需即应,坚持诚信服务,坚持虚心、热心、耐心”的理念,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动员工作,推动老科协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人才资源丰富、文化积淀丰厚。如何对中国科学院丰富的人才资源进行再开发,积极发挥科普在传承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营造创新社会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张志林思考的应有之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2003年,张志林提出将科普作为老科协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了老科协领导集体的一致赞同。

开创先河,谈何容易。“没有经费、没有场地、没有队伍,有关方面关注不够、支持不多。”回想当年创建“科普论坛”的举步维艰,张志林记忆犹新。

“做科普工作,要有身段也必须能放下身段。”张志林找回了年轻时那股不认输的劲儿,调整心态,从零开始,干脆将创建“科普论坛”当作离休后的“二次创业”。如何把“科普论坛”办出中国科学院特色?论坛讲什么、谁来讲、在哪讲?她都一一仔细思考,多事亲力亲为。

张志林也确实做到了“放下身段”。论坛创建之初,一些著名科学家科研事务繁忙,面对邀请不得不再三婉拒。但张志林三顾茅庐,多位院士、担任部委领导的科学家被她的执著、坦诚和责任感打动,成为了“科普论坛”的中坚力量。

为保证赴各地作报告专家的安全,张志林常常陪同专家们一同前往,这其中不知遇到过多少困难,但她总是以专家们为先,丝毫不顾自己年事已高,默默承受着种种压力。

一场场报告会如同春风细雨,在全国各地播撒和滋润着科学思想的种子,传播着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如今,张志林用心血和汗水辛苦浇灌的“科普论坛”报告团成员已有包含知名院士在内的专家170多位,为各级党政机关、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作科普报告3000多场,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听众近60万人次,成为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和中国科学院名副其实的“精品工程”。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21年2月,张志林再一次扛鼎重任,作为工作组组长,牵头组建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为讲好讲活老一辈科学家事迹搭建平台。

截至2024年底,宣讲团已作报告101场,受众13万余人,推出微视频40期,点击量超1500万次,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担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重任。

在张志林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宣讲团与中国科学院老年人大学合作,携手打造“中关村的故事”科学家精神系列讲座,深入挖掘弘扬中国科学院以中关村为标志的科技创新故事及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至今已成功举办17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报告,引导老年大学学员传承和践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

通过组织一场场科普报告,讲好中国科技故事、中国科学院故事、科学家故事,张志林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收获多个奖项,也为中国科学院赢得了荣誉。

心怀感恩 步履不停献余热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末,凭借在科普领域的卓越工作与显著贡献,张志林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当被问及获奖感受时,张志林将所感所想概括为5个“感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普事业,全面系统提出“两翼理论”,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我首先要感恩党和国家对于科普工作的无比重视,这为我们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张志林表示。

“其次,感恩中国科学院党组对于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充分调动了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科普环境与氛围。”

张志林的第三个“感恩”对象是与自己并肩作战30多年的老科协。“我们的团队风清气正,大家怀揣着对科普工作的无尽热爱与无限忠诚,共同奋斗、勇毅前行。”

第四个“感恩”,张志林献给了投身科普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30年来,张志林与这些科学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看到他们在忙于主责主业之余,为作好一场科普报告几易其稿、呕心沥血、尽心尽力。“他们让我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张志林说。

最后的“感恩”,张志林把它留给了家人。30年来,张志林身体力行为科普工作发光发热的奉献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与孙辈,而孩子们也用在各自岗位上为党尽忠、为国奉献,诠释了良好家风的重要性。“我常说,我们家是祖孙三代忠心向党,我希望我们这个大家庭能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如今,虽年事已高,但张志林壮心不已,仍坚持奋进在服务科普工作的道路上。2025年,她心心念念的仍是要培养好“科普论坛”的接班人,进一步完善“科普论坛”和宣讲团的体制机制、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或许是对永远年轻、永远炽热、永远赤诚的张志林的最好注解。 



(作者:唐琳 中国科学报记者)

附件: